当青年定义未来,想象不再受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设计出比空气还轻的金属,让它轻轻栖落在蒲公英上,甚至漂浮空中——这就是超材料带来的奇迹。”上海医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1993年出生的钟豪章谈起自己热衷的研究时,眼里有光。作为2025浦江创新论坛“寻找青年的声音”入选者之一,他首次走上浦江论坛Youth HUBS讲台,畅谈人类未来的新形态。
想象从重构物质边界开始
从在上海交大读博士的阶段起,钟豪章研究超材料已整十年。他这样定义超材料:“它不是传统冶金‘炼’成的,而是借助微结构设计‘造’出的全新材料,如同从马车跨越至汽车时代。”
超材料最迷人处,是打破物理极限。一公斤超材料表面积可达2.1万平方米,相当于三个足球场。以其制成的人造骨骼植入体,不仅具备生物相容性,还能精准匹配人体骨骼力学性能。钟豪章的成果已通过美国FDA认证,即将进入临床。更惊人的是,采用超材料设计理念可以实现密度仅为0.9毫克每立方厘米的金属材料设计,比空气还轻,而基于传统的冶金方法永远做不到。
最让他兴奋的,是超材料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他预言:“很快或将出现‘超材料GPT’,它能学习自然界所有拓扑结构,包括矿物晶体、蛋白质构型乃至埃菲尔铁塔。届时,微结构数据库将从数百暴增至千万甚至亿级。”
在这一融合背景下,钟豪章的想象更加奔放:“未来的火箭或轻如纸却可冲破大气层;新能源车能停上楼顶;电池外壳不只是容器,还可回收能量、管理热量;人造骨骼也不再静态,而是能动态响应力学刺激的‘智能结构’。”
这些科幻般的愿景,他认为并不遥远:“原本觉得实现需十年,但AI极大加速了材料研发,或许三五年就能突破。”
交叉创新去占领无人区
2025浦江创新论坛“寻找青年的声音”共收到78篇来自全国青年科学家的投稿,多聚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聚变能源、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获奖者梁馨方,正是其中一抹亮色。
作为脑回跃变联合创始人及inper脑科学首席战略官,梁馨方既深入实验室与临床需求推动成果转化,又勇闯“人工智能+脑科学”的产业无人区。她指出,人脑极其复杂,人类迄今仅探索其真实潜力不足10%。她的团队正尝试以大模型驱动的脑机接口,实现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闭环神经调控。
自2015年踏入成果转化领域,梁馨方亲历青年科学家从观念到实践的转变:“新一代更早意识到——除基础科研外,应用落地与社会连接同样重要。他们主动积累资源、寻找伙伴,为长远发展铺路。”
她认为,多学科交叉已成主流。人工智能、新材料、神经科学、机器人在应用时常有密不可分的学科交叉,这种深度融合更能形成市场价值,推动未来产业的核心引擎。“青年科学家受教于国际高峰,对新兴事物极敏感,是推动未来产业的核心引擎。”
以历史为喻,梁馨方表示:“19世纪首座钢桥落成时,公众心存疑虑,直到一头大象从容走过,经媒体报道,才赢得信任。正如大象过桥,今天的媒体与平台,也能助科技创新跨越信任之谷,走向更广天地。”
而这一切的起点,始终是那群目光向前、敢于交叉、拥抱未来的年轻人。
脑洞大开未必是科幻
9月21日的青年创新论坛上,这群年轻人现场开启“脑洞”,任想象力飞扬。听完钟豪章分享超材料,同济大学副教授齐鹏突发奇想:“100年后会有材料像《西游记》神仙那样突然消失又出现吗?”
“谢谢齐老师的天马行空。”钟豪章笑答,“光学超材料已实现‘一半’——通过折射隐身。而真正‘从有到无’,并非不可能。我们已将金属弹性应变从1%提至10%,未来若推到100%,或就能让材料如金箍棒般自由伸缩,甚至隐形再现。”
这是一个近乎天方夜谭的问题,但在年轻科学家眼中,没有什么不可能。
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徐涛长期关注超声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去年,他线上参与浦江论坛,当时正在柬埔寨援建的他,还将研究成果带到当地。
今年线下参会,与青年科学家面对面,他也忍不住“奇想”迸发——若将来超声与机器人、超材料、脑机接口融合,或能更好地治疗颅内疾病。不只是“透视眼”“温柔手”“金钥匙”,更可能成为“六边形战士”,应对各种颅内状况,让人类大脑升级为“超级脑”。
徐涛告诉记者,在未来的AI时代,外科医生的眼与手将进一步扩展:“作为‘人类新形态’,医生或可吃着火锅唱着歌就把手术完成。这就是科技带来的无限想象。”
厚植土壤让想象力生发
想象自由生发,需沃土灌溉。
徐涛评价上海的科研环境“非常开放、包容,同时又非常务实”。钟豪章则自认是“受益者”:“我2021年从交大博士毕业即创业,作为技术出身、产业经验为零的年轻人,是上海的各项政策扶持让我们活下来,而且目前活得还不错。”
从“寻找青年的声音”到打造“全年无休”的舞台,浦江创新论坛对青年的支持持续“进阶”。论坛现场宣布成立一项基地计划与一个常态化社区。
“浦江创新讲坛青年科学家交叉创新基地计划”由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与建行上海市分行共同发起,将为青年科技人才构建社群式服务平台,覆盖学术合作、成果转化、社交生活与品质体验等多方面需求。建行提供的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将针对安居、医疗、子女教育推出权益包,全面支持青年科学家发展。
“浦江Youth Hubs社区”位于上海科学院科技创新人才基地,让Youth Hubs有了实体的“家”。它聚焦“青年”与“创新”,打破论坛的时间局限,打造持续活跃的交流高地。通过路演、沙龙、挑战赛等活动,推动跨界合作与成果转化。
正如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海荣在论坛上所言:“不要怕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我们要激发他们的热情与智慧,特别是在新技术变革浪潮中创造环境。青年也需保持追求科学的初心、科学素养的支撑,以及服务国家与人民的胸怀。唯此,才能真正释放创新能力,做出最有价值的工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