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聚四海英才?在上海首届海归小镇留学生嘉年华上“海六条”重磅发布
2025-09-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

引才聚才是新城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四海英才和城市“双向奔赴”?今日,记者从“贤聚四海,智创未来”上海首届海归小镇留学生嘉年华开幕式上了解到,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归人才集聚地、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发展新高地,《关于支持上海奉贤海归小镇建设的若干政策(试行)》重磅发布。该政策涉及支持企业开办、鼓励研发创新、支持人才创业、加快人才集聚、强化金融支撑、支持企业壮大等6条政策,简称“海六条”。

  ◇  “海六条”重磅发布助力人才集聚  ◇  

记者了解到,“海六条”围绕支持企业开办,给予租赁物业扶持总额最高500万元,给予购置物业扶持总额最高1000万元。围绕支持人才创业,对在各类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且在海归小镇落户的企业,最高奖励200万元。对海归小镇创业项目,创始人或核心高管新获批为市级及以上人才称号,提高开办费和研发经费扶持,最高额度200万元。

围绕加快人才集聚,海归人才成功入选区级及以上人才计划,最高奖励300万元。海归人才申领“贤庐优享卡”,首次在奉贤购房,最高享受优惠100万元。此外,新招录的海归人才,最高可享受人才公寓免租6个月。据悉,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奉贤·生物科技)是由欧美同学会、上海市奉贤区、临港集团三方深度携手打造的战略级产才融合项目,也是奉贤新城今年着力部署的人才战略与产业升级重要载体。此外,为进一步吸引四海英才,上海首届海归小镇留学生嘉年华还设有全球企业直招、一线投资人点评、十大海创路演,以及中外校长论坛、AI教育前沿、政策权威解读、海归市集等多个活动。

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翁恺宁说道,“临港集团和奉贤区共同投资组建公司,负责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奉贤·生物科技)的建设、运营和服务。今天的上海首届海归小镇留学生嘉年华活动,标志着小镇进入团队入驻功能提升的新阶段。”

“我们希望通过政策对人才进行加持,使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最终形成科创引力。”奉贤区科委党组书记卫丙戊说道,“我们在思考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以此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海归小镇等产业平台,让创业者拥有实现梦想的舞台。”

  ◇  看好人才政策和产业集聚优势  ◇  

从北大人形机器人实验室到海归小镇的创业沃土,悟通感控(上海)机器人有限公司是此次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奉贤·生物科技)签约入驻的企业之一。总经理陈立洋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工学院力学系硕士,在他的创业团队中90后和00后占比达80%。他和团队专注于力触觉传感与机器人具身智能技术研发,拥有国际领先的离电式柔性力触觉传感材料及其规模化制备技术,是我国“卡脖子”关键技术之一,在AI创业浪潮中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

AI是年轻的产业,也是年轻人的产业。上海如何吸引青年科技人才集聚?“我们看重奉贤海归小镇人才政策、周边生活配套以及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等。海归小镇既是人才聚集地,更是企业扎根生长的园林,能吸引机器人和生物医药等科研领域的海归人才加入,为技术突破注入新鲜血液。”陈立洋说道。

“我们研发的触觉传感材料可以像‘创可贴’一样贴合在机器人关节、指尖等部位,赋予机器人智能触觉,增加和周边环境的交互。”陈立洋介绍道,凭借团队成员早期积累的传感技术经验,再加上引入材料学院士团队,公司不仅实现了技术反超,还布局多个应用场景,比如为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指尖、手掌传感器,与合作伙伴开发机器人电子皮肤,还将产品延伸至机器人养老、仿生宠物机器人等领域。

谈及如今AI成为热门创业领域,陈立洋说,“AI创业既要保持‘年轻的心’持续学习,更要在技术突破中抓住新增长点。创业需要前沿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市场调研找准行业趋势,依托技术优势与行业主体企业合作,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跑赢赛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