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博会首设“国家展”,青年科创企业闪耀中国制造
2025-09-2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2025工博会首设国家新型工业化暨“十四五”工业重大成就展(简称“国家展”),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现场采访发现,青年科创企业闪耀“国家展”,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科学家强强联手深耕“未来能源”

相比于产生大量碳排放的化石燃料能源,以及存在核泄漏风险的裂变核能,可控核聚变是无限、清洁、安全的能源,被誉为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能量奇点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杨钊就是一位研究“未来能源”的90后科学家。

2009年,杨钊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本科学位。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关注可控核聚变技术,希望有朝一日通过可控核聚变实现人类“能源自由”的梦想。本科毕业后,杨钊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继续求学,获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

近年来,随着高温超导材料的日益成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温超导强磁场托卡马克成为国际上备受关注的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

2021年6月,杨钊与3个伙伴一起在上海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探索可控核聚变的创业公司——能量奇点。能量奇点仅用两年时间便造出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洪荒70”,成功研制全球最高场强大尺寸高温超导D形磁体“经天磁体”。

此番能量奇点在工博会上展示其全球领先的高温超导托卡马克技术,包括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和全球最高场强高温超导磁体“经天磁体”。

“下一步,我们短期将推进‘洪荒170’装置研发,目标是以15亿元人民币的低成本实现净能量增益,成为全球成本最低的净能量增益验证装置。”杨钊表示,更长期看,能量奇点计划研发“洪荒380”装置,以氘氚为燃料,实现500兆瓦配电功率,打造具备商业价值的聚变电站。

紧邻能量奇点的,是其核心材料供应商——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超导同样是一家由85后、90后青年科学家打造的科创企业。目前,上海超导已报科创板上市。

 2011年,上海交大制备出我国首根百米级超导带材,现任公司总裁朱佳敏和其他交大年轻学者一起创建了上海超导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高温超导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此后,上海超导带材产量不断进阶: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分别达到10公里、17公里和43公里,更在2020年跃上200公里。这种百公里以上的供货能力,在当时已居全球前列。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上海超导有一个年轻而资深的核心团队,他们还是上海交大学子时就开始钻研超导技术,耐住寂寞、不变初心,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如今,年仅35岁的他们已投身超导事业10多年,始终勤耕不辍。

本届工博会,上海超导带来了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及相关技术服务,将广泛服务于可控核聚变、大科学装置、高端制造、医疗装备等领域。

安徽妹子护航70万家中国工厂“出海”

“国家展”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成就展、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题成果展和产业基础创新成果展三大展区组成,以成就展为核心,共同构成展现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完整体系。

海智在线作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亮相国家展,集中展示其“AI+制造”的典型能力与应用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日新月异,已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到2023年末,中国制造业规模约占全球的30%,连续14年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首位。

成立于2015年底的海智在线,是一家国内非标零部件领域专业服务平台,旨在帮助国内中小零部件加工企业对接全球采购资源。海智在线的创始人,是安徽妹子佘莹。

“中国400余万家中小制造业企业形成的‘金字塔形’产业生态,吸纳了82%的制造业就业人数,贡献了制造业65%的发明专利,其产品广泛配套各类终端制造,承担着70%至90%的零部件加工任务,遍布县镇的小工厂甚至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点。”佘莹认为,这些工厂,产值或许不高,却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高效率、快速响应构成了中国制造供应链的真正底盘。 

“一家年产值500万元的工厂,可以为法国低空经济龙头企业完成其本土无法制造的高难度齿轮,降本幅度高达67%;一家年产值仅200万元的小工厂,也能在4年内与全球数十个地区的60多家买家合作,外贸占比超过50%。”佘莹告诉记者,中国制造业存在潜力,但很难被国际市场看见。而海智在线做的,正是让那些曾被忽视的中国制造业潜力,被重新“看见”。

在创立海智在线之前,佘莹曾担任美资公司亚太区CEO,亲自走访过全国数千家工厂。2015年,刚刚迈入而立之年的她辞去CEO职位,创立海智在线,希望借助数字化平台打破传统制造的时空限制。

十年来,通过构建将市场需求、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业配套、物流配送、金融服务、交易交付等供应链全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平台,佘莹及其团队正在为中小工厂打通发展新路径。

一家安徽芜湖的注塑工厂在2018年创业初期便加入海智在线,起初主要生产橡胶材料类零部件,订单稀少,发展受限。通过海智平台,该工厂成功稳定合作了十余家客户,其中包括一家来自美国的企业,如今已从零起步发展至年产值600万元。

截至目前,海智在线平台已连接起超过70万家中国工厂,吸引了来自107个国家的28万采购商注册使用。2024年,平台订单金额达到226亿元,同比增长13%。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数字化技术为引擎,使中国产能服务世界制造,实现‘用工艺地图瞬间再造世间万物,用生产协同轻松满足世界需求’的美好愿景。”服务中国制造,佘莹踌躇满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