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想你的风”别再油腻地吹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十一”黄金周加上中秋佳节,旅游旺季就在眼前。奔赴景点胜地的游客,总是会看到类似的路牌:“想你的风吹到了XX”“我在XX等你”……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从繁华都市到古城小镇,这几年网红路牌彼此复制粘贴,形成了一道令人哭笑不得的全国统一风景线。
其实最开始,网红路牌是以清新文艺的风格,才在社交媒体上“出圈”的。恰逢各地City Walk兴起,年轻人热衷城市漫步,边走边拍。一个有意思的路牌就成了他们在社交平台上打卡的“嘴替”。但同质化内容被无差别复制,其最初的魅力便被稀释殆尽。大家本来是为体验不同地域风情而踏上旅途,却在千里之外遭遇几乎一模一样的“创意”。这种体验就像在各地打卡同一家连锁快餐,嚼吧嚼吧,苦笑一声——熟悉却也乏味。
这种“抄作业”现象暴露了当前旅游营销中创意的匮乏。许多地方旅游管理者陷入了“看到什么火就复制什么”的思维定式,将多元的地域文化简化为几句可以随意替换地名的网红标语。这种现象不仅是创意危机,更是一种文化表达能力的退化。
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应当源于其独特的历史积淀、人文风情与生活气息,而非几句可以随意套用的流行语。西安的厚重历史、苏州的园林雅趣、成都的悠闲生活,这些独特气质岂是“想你的风吹到XX”这样的通用句式所能承载?将复杂的城市形象压缩成网红标语,无异于将丰富的满汉全席替换为标准化快餐,虽能暂时果腹,却无法提供真正的营养与满足。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基因转化为具有当代感和吸引力的旅游体验。例如淄博凭借烧烤文化出圈、榕江凭借村超联赛走红,真正的旅游吸引力往往源于那些无法被简单复制的本土特色。
在体验经济时代,游客渴望的是真实而独特的感受,一座饱经沧桑的老楼,一条人迹罕至的小巷,甚至是街边偶然的一口“糯叽叽”。一座城市的旅游魅力,不在于它有多少网红路牌,而在于它能提供多少真正与众不同的文化体验和精神触动。
当“想你的风”吹遍大江南北,我们更期待各地能吹起属于自己的“创新之风”。毕竟,旅游的真谛在于从陌生中发现丰富,在差异中体验新奇。这阵千篇一律的“想念之风”,是时候转向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