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从“医疗专属”到“卧室标配”,年轻人为何爱上这款救命“神器”?
2025-09-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图

深夜12点,28岁的李阳洗漱完毕,他熟练地从床头柜拿起一个巴掌大小的白色设备,连接好面罩后轻轻戴上。随着设备发出几不可闻的气流声,他很快进入了梦乡。这是李阳使用家用呼吸机的第六个月,“刚开始是因为确诊了中度睡眠呼吸暂停,现在它已经成了我睡眠的‘守护神’。”

曾几何时,呼吸机在大众认知里还是与重症监护室、中老年绑定的“严肃医疗设备”。但如今,越来越多像李阳这样的年轻人正主动拥抱这个睡眠“神器”。各式花样呼吸机正从医院的急救场景走进年轻人的卧室。这场“睡眠革命”的背后,是年轻人被睡眠问题困扰的积极应对,更是健康观念的深刻转变。

  ※  这个神器如何成了睡眠“救星”?  ※  

“以前总觉得打呼噜是睡得香,直到家人说我夜里的呼噜声会突然停十几秒,我才意识到不对劲。”半年前,广告策划人李阳因为睡眠问题陷入了工作危机。作为创意行业从业者,他需要时刻保持活跃的思维,但长期睡眠质量差让他白天昏昏欲睡,提案时甚至差点在客户面前睡着。“以前熬夜改方案,睡三四个小时也能扛住,现在哪怕睡够七个小时,起来还是头晕脑胀,创意灵感像被掏空了一样。”

在家人的催促下,李阳去医院做了睡眠监测,结果显示为中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医生说我睡觉时气道会反复塌陷,每次暂停都会导致血氧下降,相当于夜里一直在‘缺氧’,白天能有精神才怪。”李阳这才明白,那些被忽视的鼾声和晨起的疲惫,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在佩戴呼吸机后,李阳觉得自己的睡眠和生活状态明显好转。

和李阳一样,27岁的晓峰也于半年前开始使用呼吸机。晓峰的体重超两百斤,被诊断为重度睡眠呼吸暂停,夜间血氧饱和度最低时仅为70%(正常应高于95%)。“医生说长期缺氧会影响记忆力,严重的话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尝试过减肥但难以坚持的晓峰,在医生指导下开始使用呼吸机,“现在不仅室友不投诉鼾声了,注意力也容易集中了。”

“戴上呼吸机后,我终于能睡个好觉了,白天工作也没那么犯困了。”这是不少使用呼吸机的年轻人的真切感受。在沪上各大医院,前来咨询、配用呼吸机的年轻面孔显著增多。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已达48.5%。临床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近年来使用呼吸机的人群中,年轻人占比显著上升,且超过50%与体重相关。“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年轻人运动减少,肥胖人群增多,而肥胖会导致咽腔变窄、舌根部位置升高,容易引发气道堵塞,进而诱发睡眠呼吸暂停问题。”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黄卫解释道。此外,晚上饮酒会加重呼吸抑制,鼻窦炎、扁桃体肥大等疾病,也会增加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几率。

黄卫主任进一步分析了深层原因:年轻人的睡眠呼吸问题,还与高压生活状态密切相关。长期熬夜、精神紧张会导致咽喉部肌肉在睡眠时过度松弛。这些问题起初可能只是鼾声,但长期发展会导致睡眠结构紊乱,出现呼吸时暂停现象,甚至引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  从“笨重怪兽”到“智能时尚配件”  ※  

事实上,年轻人愿意主动接纳呼吸机,除了需求驱动,更离不开技术革新带来的体验升级。记者采访中发现,曾经的呼吸机,是体积堪比微波炉、噪音堪比吸尘器的“笨重怪兽”,如今却摇身变成小巧便携、智能时尚的“健康单品”。

“最新一代的家用呼吸机,体积只有手掌大小,重量大幅减轻,放进背包里出差都不占地方。”上周末,在位于徐家汇汇银广场内,前来购买呼吸机的年轻人络绎不绝。某呼吸机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噪音控制的突破也至关重要,“早期呼吸机运行时噪音能达到40分贝以上,像台小型风扇,现在通过降噪技术,能控制在25-28分贝以下,比翻书的声音还小。”

智能化升级让健康管理更便捷。现在的呼吸机大多配备全触摸界面,支持一键启动,还能通过手机APP实时同步睡眠评分、呼吸暂停次数、血氧波动等详细数据。27岁的设计师王萌特别喜欢这种“数据化管理”:“我每天早上都会看睡眠报告,看着呼吸暂停次数从最初的每晚20多次降到现在的2~3次,特别有成就感。”她甚至还为呼吸机定制了卡通贴纸,“它现在是我床头的时尚配件。”

在功能细节上,厂商也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如配备加温管路解决冷凝水问题,推出年轻化配色等。90后职场宝妈小悠表示:“呼吸机能根据我夜间翻身、呼吸节奏自动调整压力,完全没有压迫感。APP功能让我能在线咨询医生,不用专门请假去医院复诊,对带娃的妈妈来说太友好了。”

那么,究竟何种情况需要使用呼吸机?黄卫主任介绍了医学上的“金标准”——通过睡眠监测来判断。患者可在医院或通过便携式穿戴设备,接受一整晚的监测。医生会根据呼吸停顿次数、停顿时间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数据,计算出睡眠呼吸暂停指数。一般来说,睡眠呼吸暂停指数达到中度以上,即每小时呼吸停顿10秒以上的次数达15次,或出现白天嗜睡、夜间憋气等临床症状,就建议使用呼吸机。

29岁的程序员陈宇被确诊为中度睡眠呼吸暂停后,医生建议他使用呼吸机。“刚开始我特别抵触,觉得一个‘医疗设备’戴在脸上睡觉很奇怪。”但在试用第一晚后,效果超出预期:“第二天早上起来,我第一次感觉头脑特别清醒。我老婆说,那晚几乎没听到我的鼾声,她也睡了个安稳觉。”如今,呼吸机成了陈宇卧室的“必需品”,他甚至出差都会随身携带。

咨询睡眠问题的年轻人

  ※  从“治病花钱”到“投资健康”,年轻人的观念升级  ※  

年轻人拥抱呼吸机的现象,只是健康管理从“一刀切”向“个性化”转变的缩影。随着科技发展,智能手环、健康APP、家用睡眠监测仪等设备,正成为年轻人“健康管理工具箱”里的标配。

年轻人对呼吸机的接纳,本质上是健康消费观念的升级。过去,人们习惯“生病才治病”,将医疗设备与“疾病”划等号;如今,年轻人更注重“未病先防”,把呼吸机看作提升生活质量的“健康投资”。

《Z世代健康消费趋势报告》显示,82.3%的年轻人愿意为健康投入资金,年均健康消费支出超过6000元,其中睡眠健康类产品增速最快。“以前觉得买呼吸机是‘花钱治病’,现在觉得是‘投资未来’。”李阳算了一笔账:“一台家用呼吸机均价在5000~10000元,能用5-8年,平均下来每天不到5块钱,但换回来的是高质量睡眠和充沛精力,比每天买咖啡提神划算多了。”

“我们愿意为能提升生活质量、预防疾病的产品买单,因为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才能应对高强度工作和生活。”采访中,不少年轻人表示。

尽管呼吸机成为年轻人的“睡眠救星”,但专家们一致强调,作为医疗器械,呼吸机并非“睡眠神器”,必须在专业指导下理性使用。黄卫主任强调,“很多年轻人看到别人用呼吸机有效,就跟风购买,这是不科学的。呼吸机有严格的适用范围,并非所有睡眠问题都能用它解决。在使用前,必须先到医院进行规范的睡眠监测,明确是否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其严重程度。医生会根据结果判断是否需要使用,以及选择哪种类型、调整哪些参数。”

他举例,曾有一位因长期熬夜导致失眠的年轻人,自行购买呼吸机使用,结果失眠未好转,还出现胸闷、口干等不适。“检查后发现他根本没有睡眠呼吸暂停,而是焦虑导致的失眠,盲目使用反而加重负担。”

不过,在专家们看来,呼吸机并非“万能解决方案”,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改善睡眠的根本。保持健康体重、避免睡前饮酒、养成侧卧睡眠习惯,这些对改善睡眠呼吸问题同样重要。呼吸机是“辅助工具”,不能替代健康生活方式。肥胖患者在使用呼吸机的同时,还是要坚持运动减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谈机色变”到“睡前必备”,年轻人对呼吸机的拥抱,不仅是一场睡眠习惯的革命,更是一次健康观念的升级。他们不再等待疾病找上门才被动治疗,而是主动出击,用科学的方式守护自己的健康。正如专家所言,最好的治疗是预防,而这场由年轻人引领的“健康革命”,才刚刚开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