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正在形成“大学—大厂—大V”的创新大三角
2025-09-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十四五”以来,杨浦上下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全力做好人民城市新实践、创新发展再出发、振作杨浦“一股劲”三篇大文章,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产生质变、城区面貌发生蝶变、人民生活实现跃变。

9月25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围绕“在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题,杨浦区委书记薛侃介绍杨浦区“十四五”期间建设发展成果,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海鹰,杨浦区委副书记周嵘,杨浦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尼冰,杨浦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建华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五年来,让2万多户的居民圆了“宜居梦”“安居梦”

薛侃表示,杨浦在五年时间内实现了三个目标、跃升了三个台阶。2022年全面完成了二级以下旧里房屋改造,2024年实现了小梁薄板房屋改造的收官任务,今年又让“拎马桶”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五年累计征迁改造旧住房42.1万平方米,让2万多户的居民圆了“宜居梦”“安居梦”。同时将风貌保护、全龄友好、公园城市、韧性安全等理念融入城市更新。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杨浦全区民生财政投入增长了50.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从43.5%增至52.3%。围绕教育和医疗这两个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领域,新建学校14个、新增学位数7070个,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打造高水平医联体,健全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制度,让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聚焦“一老”“一小”这两个最为柔弱的群体,推动普惠性托育点街道全覆盖,兴办全市首个科创园区嵌入式托育园,满足职场父母“上班送娃,下班接娃”的需求;持续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下楼可享”的长者食堂网点和“银发会客厅”,打造最美的“夕阳生活”。

五年来,有1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和超四成市级科学技术奖在杨浦产生

薛侃介绍说,为了走好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2023年杨浦区提出要聚焦强化“创新四力”,全力推动创新发展再出发。

据悉,“十四五”以来,有1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和超四成市级科学技术奖在杨浦产生。

杨浦在提升创新产业竞争力方面,立足该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主导,“人工智能+”“互联网+”为两个重点方向,在线新经济、智能制造、创意设计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低碳四大新兴产业的“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今,互联网“大厂”、“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一大批数字经济企业在杨浦链式集聚、拔节生长。

在激发创新生态生长力方面,持续促进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为创新主体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比如,加快建设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区,吸引了一大批拔尖人才纷至沓来,区域内的两院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等数量位居全市前列。主动承接上海建设全球技术交易枢纽的重大任务,全力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做大做强。上海技术交易所成立五年来,累计进场成果1.4万余个,技术交易金额达到760多亿元。

在彰显创新环境吸引力方面,坚持一手抓软环境建设,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在简化行政审批、规范行政执法等方面累计实施734项改革举措,全面打响了营商环境最暖城区品牌;另一手抓硬环境建设,打造了一批兼具“烟火气和书卷气”“人文景和科技流”“时尚风和国际范”的科创社区、街区、园区。近期关注度很高的“V聚场”,就是杨浦建设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的首个落地场景,吸引了一大批头部“大V”和MCN机构踊跃入驻,“大学—大厂—大V”的创新大三角正在形成。

“V聚场”:已吸引了“沪九条”出台后第一个落户上海的优质内容创作者

来到位于杨浦区淞沪路338号创智天地的“V聚场”,只见整栋楼采用三层立体设计。其中一楼设置了综合服务大厅,为入驻文娱企业提供企业“一站式”服务;二楼、三楼打造多个特色场景,集办公、培训、直播等多功能于一体,配置专业摄影棚、配音室、特效制作中心等共享设施。

据“V聚场”负责人邱婷介绍,成立后短短两个月,“V聚场”便以强劲的“磁吸力”汇聚了20余家优质主体签约入驻,全网粉丝量超1亿,更有300余家意向企业纷至沓来。

毫无疑问,这里已经是活力四溢的“行业能量站”。从开业伊始,“V聚场”已累计举办了30余场高能级活动,从“青春正澎湃”上海网络大 V 沙龙,到“小红书开放世界冒险岛”新闻发布会,再到上海MCN机构合规指导市级示范场活动,场场爆满,吸引了“籽岷”“才疏学浅的才浅”“G 僧东”等一众知名创作者纷至沓来,思想的火花在这里激情碰撞,创作的灵感在这里竞相迸发。这里,更是展示杨浦数字文化活力的“一扇窗”。日均接待政府、企业及创作者团队10余批次,累计到访近3000人次,外省团队占比约10%。

“从跃跃欲试的内容创业者到好奇‘大V日常’的普通市民,踏入这片空间,无不被那浓厚的创作氛围深深吸引。”邱婷介绍说,二楼的“灵感实验室”开放区是创作者们“头脑风暴”的绝佳天地,开阔空间搭配秋千、瑜伽球等创意设施,让创作灵感瞬间拉满;三楼的直播间设施一应俱全,预约即可开启直播之旅,已被众多“大V”频繁使用,催生出诸多新颖独特的内容形式。一楼“樱有尽有”政务服务中心,区委网信办、区投促办等多部门派驻服务专员,每工作日准时“开门迎客”,精准解答企业疑问,提供针对性的决策参考。

近日,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拥有超过1400万粉丝的B站百大UP主马浩宁,成为“沪九条”出台后第一个落户上海的优质内容创作者。两个月以来,杨浦区在落实上海市“沪九条”基础上,加速推出“YOUNG 立方”实施细则,形成“市级政策+区级配套”的政策矩阵,拿出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复兴岛:打造青年创业人群喜闻乐见、激发创造力的开放岛屿氛围

下午时分,来到黄浦江上唯一的内陆岛屿复兴岛。在这里,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创新实验基地正在启动建设。据悉,该基地是贯彻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上海城市空间治理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重点项目。自2024年12月,该基地在复兴岛开启以来,曾作为“战略留白”多年的复兴岛,正以有机更新为路径谋划转型发展。

2025年7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上海城市空间治理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暨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6—2027年)》,明确提出开展复兴岛时空智能创新实验基地建设,突出岛屿空间“快创新、低成本、开放式、多元化和超活力、自生长”的导向特点,集中探索复兴岛战略空间有机更新和科创策源功能耦合共生的一体化模式,着力构建复兴岛未来城市实验区、创新创业和人才集聚区、时空智能创新先行区。

据杨浦规资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市规资局统筹下,以复兴岛为核心的黄浦江滨江中北段规划研究正在加速推进。清华建筑院、同济规划院、SOM、MSP等20多家世界顶级设计团队参与设计联创,综合规划、城市设计、景观、水务、航运、市政、交通、竖向、智能感知、活动策划等十余类专项,形成了以复兴岛为核心的“一江两岸”联动的滨江中北段规划草案,目前规划草案正在公示。

据透露,复兴岛及周边地区将围绕培育科技智能、引领设计艺术、滨水生态空间的总体方向,彰显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青年创业人群喜闻乐见、激发创造力的开放岛屿氛围,低成本盘活利用存量工业厂房,集聚创新创业群落功能和生态;依托滨水空间和慢行网络布局多元文体和商业功能。营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江心岛意象,打造7公里环岛活力水岸和岛北大型草坪音乐会,构建艺术水岸湿地空间,布局12处复兴驿站,将复兴岛运河航道功能转为休闲河道和水上活动游乐区。

为持续提升复兴岛创新凝聚力和全球影响力,吸引全球科研机构、创作团队参与上海量子城市时空智能创新建设,市规划资源局、杨浦区政府共同主办2025复兴岛全球设计大赛,以“有界的复兴岛、无界的未来岛”为口号,引起海内外关注,吸引全球1000多支团队报名,最终收到600余份创新提案,经过海选及踢馆环节,49支精锐团队突出重围,已进入复赛深化环节。

今年暑期,杨浦还会同同济大学围绕复兴岛“量子城市”建设组织多场暑期国际夏令营活动,超200名国内外学子以复兴岛为基地开展共创,为复兴岛打造“最年轻的一平方公里”提供智慧。复兴岛近来已正式开通与苏州昆山、嵊泗的低空航线,正在成为长三角低空经济网络重要节点。

据悉,第六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将于9月30日开幕,复兴岛作为主展区,以“量子城市 复兴未来”(科技、艺术、空间)为主题,将通过科技与艺术双向赋能,集中展现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基地建设成果,服务“人工智能+”新产业、新空间的培育孵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