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壤成丝、污泥成砖、AI香氛、国潮IP……设计叩响可持续未来之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培琦/图、视频
月球的土壤被拉制成轻盈的纤维,城市污泥蜕变为晶莹的玻璃,人工智能为你调制出独一无二的专属香氛,千年米食在现代烘焙中焕发新生——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现场触手可及的现实。十五载“设计之都”建设历程,上海正以一场汇聚全球智慧的设计盛宴,向世界展示设计如何跨越学科边界,深刻赋能产业、空间与日常生活。在这里,设计不仅是关于形态与功能的美学,更是驱动可持续未来、传承文明薪火、提升幸福感的强大引擎,生动诠释着“生生不息”的大会主题。
从深空月壤到城市污泥的“点金术”
在东华大学的展台,一件“来自月球”的材料吸引了众多目光。它诞生于东华大学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月壤原位制备玄武岩纤维模块化装备”,是国际上首个能在真空环境下拉丝的自动成纤装备。
看似是一条细细的“黑线”,却为人类的深空探索织就了一个轻盈的梦想。

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究团队根据真实月壤特性自制模拟月壤,通过1400-1500℃高温熔融与真空牵引技术,成功制备出直径仅头发丝1/5到1/6的超细纤维。这意味着未来在月球基地建设中,人类可以“就地取材”,无需从地球“千万里迢迢”转运建材,实现了从材料源头的革命性突破。
将目光从深空拉回我们身处的城市,设计的魔力同样在化解地上的难题。在“循环之基”展区,数座由绿色玻璃构筑的雕塑引人注目。这些晶莹剔透的玻璃,原料竟来自城市污泥。这一全球首发的泥晶玻璃材料,是上海设计周可持续实践中心与上海复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提供的城市污泥联合研发转化的成果。这不仅是“设计+科技”融合的创新示范,更标志着城市污水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突破,让原本令人头疼的城市代谢产物,变废为宝,成为可持续设计的基石。
让人文设计点亮美好生活
设计在叩问星辰、重塑循环的同时,更细腻地抚慰着人心,连接着情感。在芬缘FUMARE以“设计无界 生生不息”为灵感打造的「森林之息」主题展区,“人工智能+香氛”的体验让观众流连忘返。观众只需填写简单的偏好,便能DIY一瓶专属香水。工作人员介绍,其背后是一套与香水香氛产品深度结合的个性化推荐方案,通过分析用户的心情、星座、年龄等特征,匹配符合其性格的香氛产品。这种增强互动的模式,非常适合集合店、快闪活动等线下场景,以趣味化的方式推动产品的个性化定制,让设计成为触达心灵的媒介。
而设计的力量,也深深扎根于乡土之中。“云间米道”展区带来的是一个以松江大米为核心原料的米香世界。这个本土慢烘焙品牌,致力于让传统米食焕发现代生命力。

“大米面包的灵感来自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我出生在农村,童年生活在稻田之间,总在思考除了米饭、米粥和上海传统的稀饭糕之外,大米还能如何创新。受外婆制作米糕的启发,我逐渐萌生了用大米制作面包的想法。这种味道不仅是饮食,更是乡愁的寄托,是可以带到他乡的情感纽带。”云间米道创始人张婷向记者介绍了米面包、大米吐司等核心产品。它们全部采用自然熟成的松江大米,经熬浆、凝团、慢烤6小时而成,口感松软醇厚,米香浓郁,完美诠释了“从田间到烤箱”的乡村振兴实践。展陈以天然材质和暖色调营造出乡土与都市融合的氛围,让观众在品尝一块面包时,便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温度与设计创新的力量。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样是设计“生生不息”的核心命题。开天工作室带来的首次亮相的原创IP,便是一个绝佳例证。一款以熊猫为主角的潮玩,其设计灵感源自海外流失文物,与大会主题高度契合。
工作室成员大鱼说:“你看,熊猫的眉间是良渚文化的火纹,象征着生生不息的文明薪火;然后胸前有4只熊猫花纹,代表炎帝重农、盘古开天、黄帝、女娲补天,象征着炎黄子孙去传承文明。”大鱼认为,当代潮玩消费者对美的需求正在深化,“美是一个媒介,能够触达心灵就比较好”。未来,开天工作室将围绕原创IP,通过多种方式深度推广,致力于在潮玩中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
十五年征程,设计之都的上海答卷
2025年,适逢上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CCN)并荣获“设计之都”称号十五周年。
15年来,上海面向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目标,全面推进以设计“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城市活力空间、优化社会公共服务、点亮市民美好生活、共铸上海城市品牌”,政府引导、企业落地、人才支撑、空间承载、活动催化、国际合作等环节各展所长、同频共振,设计产业创新生态日渐完善,交出了作为“世界设计之都”的一份亮眼成绩单——

创意设计产业规模实现从4724亿元到超1.6万亿元的跨越,设计企业集群覆盖航空航天、AI、医疗器械等20余个领域,累计培育2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每年遴选推广“上海设计100+”优秀设计成果、产业转化超过2500亿元,每年超10场国际级创意设计盛会在上海举办,本土设计成果频频亮相全球顶级创意活动,“国际设计百人”专家大师携年轻设计师竞相涌现,“工业、建筑、时尚、数字、服务”五大设计协同推进,“城市处处有设计,生活处处有设计”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产业到生活,从微观至宏观,15年来,设计改变着这座城市的空间肌理,更重构了产业形态、生活方式,及其与全球对话的话语体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