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万项文化产品接受市民“点单”,未来上海市民“文化餐桌”注定丰盛
2025-09-27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文 郦亮/图

当AI机器人偶挥舞非遗木偶的衣袖,当《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唱腔响起,当青背白肚的大闸蟹与掐丝珐琅茶盘在展台相映成趣,9月27日在广富林文化遗址启幕的“文汇云间 潮动新城”2025长三角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采购大会从一开始就激发了市民的强烈兴趣,他们对未来自己文化餐桌的“佳肴”心里有了底。

上海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市、区、街镇三级公共文化配送体系。这文化配送不是自上而下,而是为市民提供“点单式”服务,也就是说,市民爱看什么文化内容,就给他们配送什么文化内容。已经举办多年的长三角文采会就是一个连接上游内容制作者和下游观众的重要平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广富林的三厅广场上,各地文化馆代表、采购方与参展商往来穿梭,文化内容配送、市民艺术夜校等上海特色品牌集体亮相,各区文化馆亮出的2026年采购需求清单,为供需对接立起清晰“风向标”。

首次参展的送泗泾赵氏工坊就给观众带来惊喜。尹派传人、“越剧王子”赵志刚创立的这家机构,将越剧与沪剧等十大剧种融入“星·杂剧”《伪装者》,在首演的去年便开展了50余场文化活动,服务逾万人次。“我们正开发《庆余年》戏曲矩阵,计划结合泗泾古镇场景做沉浸式展演。”赵志刚透露,借助文采会对接的各种资源,工坊将推出线上名家云课堂与线下研学营,让戏曲走近更多年轻人。

文采会平台的集聚效应,既让老品牌焕发新生,也为新力量提供舞台。近年来,文采会持续推动平台扩容升级,促进优质资源高效流动与匹配,更多优质主体因此获得展示机会,此次“松江甄选”推荐的松江布展示馆就是典型代表。这家集“区级非遗保护单位”“市级配送主体”“市民艺术夜校供应主体”三重身份于一身的机构,多年来始终致力于让“松江棉布纺织技艺”这门老手艺“活在当下”。

为了扩大文采会的外延,今年的文采会采用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模式,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现场展示文化内容的机构有200家,网上展示的机构有1400家,近万项文化产品在云端和现场参展参演。

据悉,本次文采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中国文化馆协会、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松江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作为上海2017年全国首创的文旅供需对接新模式,文采会2019年升级为长三角版,十届展会累计展示产品2.5万项,吸引近1400万人次观展,意向金额达10.7亿元,成为目前全国范围内设立最早、举办时间最长、参展主体最多的区域文采会,获评中国群众文化品牌文旅融合IP类典型案例。

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表示,本次文采会旨在完善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打造长三角文旅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样本。他说,近年长三角文采会连续在上海“五个新城”举行,其目的就是、赋能上海“五个新城”建设,深化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覆盖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创新型文旅公共服务优质产品展示平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文 郦亮/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