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龙”号当医生是一种什么体验?首位随船女医生告诉你
吴婷婷(右二)讲述随船科考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9月23日至27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亮相国家展。
与此同时,“突破极限的女性力量——致敬极地科考中的她时代”主题论坛暨同主题展览在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馆龄空间举行。
“雪龙”号科考船首位女队医、现效力于上海微创集团研发团队的80后女科学家吴婷婷将两者串联起来,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她讲述了自己15年前在“雪龙”号当队医的故事。
唯一报名的外科医生
吴婷婷是1983年出生的,就在她1岁那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出发。这是冥冥之中,她跟南极的缘分。2005年本科毕业后,她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外科工作。
随“雪龙”号出征南北极那年,她才27岁。那是2010年和2011年,她有一整年几乎都是在南北极科考中度过的:2010年7月到9月,参加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11月到次年4月,又马不停蹄参加了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
“当时雪龙船需要随船医生保障该次科考,要求是外科高年资主治及以上级别的外科医生,两个航次由一人负责到底,中间不换人,借调时间10个月:3个月北极考察,5个月南极考察,2个月备航。”吴婷婷清楚地记得,当时仁济医院面向全院招募。“虽然我的硬指标并不合适,因为我当时只是一名刚刚工作不到5年的住院医生,连主治资格也还没有,但是我听说这个任务以后,本着试试看的心态也去报名了。”
吴婷婷说当时自己也有点“小私心”:“毕竟在2010年,去南极旅游一次的费用不是我这个刚刚工作没几年的小医生能承担的,但是我又非常向往去那片土地,更何况还能顺便去北极。”
好巧不巧,由于8个月的出海时间过长、当时海上通信还不发达、有些医生会晕船等原因,除了她以外没有其他外科医生报名,就这样,她幸运地得到了这个机会,并且成为中国极地考察历史上第一位随船女医生。
风浪中保障全船健康
南北极考察期间,医生的主要职责就是保障全船的健康。包括一些应急突发外伤事件的处理,像发热、腹痛、头痛、感染、耳鸣、牙龈肿痛、严重晕船导致的脱水等常见全科急诊的处理,以及内科慢性病配药、食品卫生和安全的检查等。
南极考察时间比较长,吴婷婷首创对全体队员进行健康体检,包括一些能借助科考船上简易的医疗设备实施的项目,例如测血压、血糖、心电图,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体检时间安排在南极考察行程过半的航渡时间,没有繁重科考和卸货任务的时段。
让吴婷婷印象最深刻的是,南极考察过西风带的时候,有队员因为晕船连续呕吐,无法进食、进水导致脱水。“当时我查看情况后,发现需要进行静脉开放补水和补充必要电解质。但是,在医院里,打静脉针、补液是护士操作的,医生的常规规范化培训里面没有这个内容。”所幸的是,出发前,为了应对这样的特殊情况,吴婷婷专程在病房里找护士们进行了打静脉针的训练。
技能有了,但是在西风带的风浪里、在雪龙船的上下颠簸中,吴婷婷坦言,对着已经因为脱水而瘪掉的静脉进行穿刺,难度还是很大的,好在尝试了第二次就打进去了。通过补液,这名队员恢复了健康,吴婷婷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去极地科考为什么一定要带外科医生?因为意外随时会到来。吴婷婷透露,去北极考察的时候,就有一位科考队员在进行大洋考察时,手被水密门夹到,大拇指指甲盖几乎完全脱落,她赶紧为他进行了清创缝合。去南极考察的时候,有一位队员高原反应,出现了严重肺水肿和明显心肌缺血的症状,最后科考队租借澳大利亚飞机将其运回。“中国极地科考42年,没有出现过极地考察现场人员死亡事件,这是非常幸运的。”
南极的紫外线很厉害,吴婷婷是过敏体质,有一次下船搞活动,在雪地里待了很久。虽然为了预防紫外线,她提前戴着面罩下船,但还是很不争气地发起了光敏性皮炎,整个脸肿得很明显,还有大片的红疹。
“因为船上只有我一名医生,所以只能自己给自己静脉推注了一针激素治疗过敏症状。”吴婷婷笑言,“自己给自己打静脉针的体验,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当时我手里举着针犹豫了很久才硬着头皮扎下去。”
南北极科考虽然枯燥,但大家都会“苦中作乐”。吴婷婷从中学起就喜欢京剧,大学里开始学唱。北极考察的时候,队里有卡拉OK比赛,她便唱了一首《故乡是北京》,一举夺魁。
“后来船长和我开玩笑说,南极考察的时候要过春节的,雪龙船是有自己的春晚的,让我考虑下要不要出个节目。”于是,在南极考察出发的时候,她带了一套京剧行头,在雪龙春晚上表演了一段《霸王别姬》的剑舞,“这可能也是目前京剧行头在地球上到达的最南端吧”。
转换事业赛道造福患者
事实上,“雪龙”号唯一女队医这个称号伴随了吴婷婷很多年,直到2020年,“雪龙2”号首次出征北极,来自上海东方医院的王佳怡成为第二位随船女医生。
2017年生完二宝后,机缘巧合,吴婷婷离开医院转行去了微创集团搞创新研发。目前在微创集团担任医学事务高级经理,主要负责冠心病相关创新医疗器械的上市前临床相关工作,包含临床研究方案设计和实施、医学报告撰写等。
这是一个跟外科医生既重叠又完全不同的领域。科研创新需要耐住寂寞,十年磨一剑,这跟她以前忙碌的外科工作截然不同,相同的是:都是为患者造福。
让吴婷婷感到欣慰的是,去年,由她全程参与产品开发和临床验证的FireRaptor®(火猛禽®)旋磨介入治疗仪创新产品,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如今,虽然事业赛道有所转换,但她对于南北极、雪龙船的感情依然如故。
“去过极地考察的人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极是有魔力的,只要去过一次,就总想着再去。”吴婷婷告诉记者,“我也是这样想的,如果能有机会,还是想坐上我国自主建造的破冰船,再去南极走一走,看看秦岭站。”
吴婷婷的家里摆放着各种极地考察的纪念品,她经常会带孩子们参加跟极地考察相关的活动,他们都知道妈妈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也向往自己将来有一天也能去那片神奇的冰雪世界看一看。
除此之外,“雪龙”号之行还给吴婷婷带来了一生的警醒:人生没有坦途,风浪永远都在。把握当下,用积极的精神努力拼搏;放眼未来,用豁达的心态接受结果。风浪总会过去,人生多了一份经历,便是收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