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95后扎根农田当“农场主”,让田野长出青春模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施培琦/图、视频
“田田!缘缘!”伴着一声清亮的呼唤,95后美女尹士丰扬起手,朝着梅花鹿晃动手里的菜苗。她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两只梅花鹿是被孩子们和周边村民喂大的。作为一个怀揣梦想、薪火相传的“农场主”,尹士丰把上海尹民果蔬专业合作社玩出了新花样:共享菜园、“田缘里”民宿、林下鱼塘、稻田研学……她把传统农业的“老底子”结合年轻人的“新点子”一层层叠进土地,让田野长出青春的模样。
站在合作社的田间学校前,尹士丰指着墙面的手绘图,兴奋地对记者说,“这幅图画的是我们一家三代人,牵着牛犁地的是我的爷爷,拿着规划图的是我的父亲,看着天空中无人机的是我,这幅图讲述着我们从传统耕作到开创农业合作社,再到三产融合的过程。”三代人,三行脚印,一幅画。画外,是农田间正在生长的青春。
田地间的童年
种下“回乡村”的种子
尹士丰的童年,是浸在泥土香里的。因父母外出务工,她跟着爷爷奶奶在临港万祥镇新振村长大,田埂是她的游乐场,稻穗是她的玩具。“那时候最盼望周末,我和小伙伴扛着小竹竿去小河边钓龙虾,烤土豆和番薯,焦香能飘半个村。”她记得,爷爷下田时总带着她,她要么蹲在田埂上数蚂蚁,要么帮着递水壶,看爷爷的锄头在田里翻出湿润的土块。“阳光晒在背上暖乎乎的,风里全是稻子和泥土的味道。”
这份对土地的依恋,成了她日后选择扎根乡村的伏笔。2010年,父亲尹学兴创办上海尹民果蔬专业合作社,当时上中学的尹士丰,每周回家都能听到父亲聊农业,“今天研究了新的技术”,“明年想试种蔬菜新品种”。父亲眼里的光,让她对农业有了不一样的认知,农业是充满希望的事业。因为从小耳濡目染,高考填志愿时,尹士丰果断选择了农业管理专业。“我喜欢乡村的慢生活,喜欢种花草、撸撸狗,在这里我觉得很自在。”周末,她就扎进合作社帮忙:摘蔬菜、打包礼盒,父亲从不说“你是女孩别干重活”,只跟她说:“不摸透地里的事,以后怎么管?”第一次独立打包蔬果盒时,她盯着纸箱思考,“有些普通,为何不设计新包装?”于是,她悄悄上网学习,随后推出有特色的新版包装。那天父亲拍了拍她的肩,“不错,有自己的想法了。”
“我喜欢乡村的生活,晚饭后习惯在农田边转转,散步的时候就能自然而然地找到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因为对土地的情怀和青少年时的美好记忆,大学毕业后,尹士丰义无反顾地接过家里的“接力棒”,参与到合作社发展中。她先在父亲的合作社实习,随后开启合作社乡村游的探索。
农场里的创新
当果蔬邂逅休闲游
打造共享农田,改造闲置农民老宅,养殖形状奇特的“鸭嘴鱼”……传统农业只有一根收入曲线,尹士丰像个探险家,在农田里不断探索,把一个个“脑洞”变成了现实。一次去市区朋友家,听对方抱怨“想种点蔬菜,可惜阳台太小”,她突然灵光一闪,“把大块地拆成小块,不妨让城里人来认领。”于是,她把一部分农田划成500多份15平方米的小菜园,客户租赁后就能拥有一块“专属菜地”,还能使用手机24小时监控,周末来采摘。
春天种空心菜、夏天种秋葵、秋天种萝卜,看着家长周末带着孩子来翻地,孩子捧着刚拔的胡萝卜蹦蹦跳跳,“妈妈,这是我种的!”尹士丰站在一旁看着,突然觉得很有成就感。如今,500份小菜园几乎全被认领,成了合作社的“固定客源池”。
游客来了,如何留住游客过夜,让游客深入了解新振村?尹士丰收储农民闲置房进行改造,并在屋外添置草坪和动物区。相比于网红民宿,尹士丰改造后的民宿特点在于亲近自然,颇具时令特色。“要让客人住进来,就像住进小时候的外婆家。”春天,她和团队带着客人摘草莓、做草莓果酱;夏天,用当季水果做果茶、看星空;秋天,割水稻、做科普、宣传农耕;冬天,围着炉子烤红薯、煮水果茶。不仅如此,尹士丰还把新振村96位老兵的故事做成合作社田间学校的故事展板,当有团体来研学时,先上一堂思政课。
最“大胆”的尝试是合作社内的“水林里”项目,一个集荷花塘、热带水果和鱼类养殖和露营基地的区域。走进“水林里”,记者看到了一种长相奇特、嘴部形状像鸭子的鱼类。“这是鸭嘴鱼,孩子看到鸭嘴鱼就挪不开眼,这里养的鸭嘴鱼送到民宿的餐桌上,不用10分钟。这也是我们民宿的特色之一,还能培养孩子们对鱼类的兴趣。”尹士丰介绍道,“最初有养鱼这个想法,是因为在这片水域我们和上海海洋大学有水质净化合作项目,希望能充分利用这个空间,打造成为寓教于乐的一站式农旅区。”
热爱里的韧性
从内向姑娘到“全能战士”
如今的尹士丰,能扛着肥料桶走田埂,能对着几十人讲研学课,能和客户聊得哈哈大笑。谁能想到,她大学时是个不爱说话的内向姑娘。“回来做农业后,认识了太多人,有村民、客户、专家和同行,慢慢就打开了。”她笑着说,父亲的变化最明显,以前凡事都要叮嘱,现在会主动跟她说,“乡村游的事你多跑,农业我来盯。”
尹士丰的成长,藏在无数个慢慢来的细节里。和专业团队合作做乡村研学课,从设计茄子实验,到15分钟稻田自然笔记,尹士丰改了十几版方案,才设计出让自己满意的好玩又有意义的课程。合作社里的鲜花都是她自己亲手种植的,她喜欢种花,尤其是月季,一开始买了20多个品种,却总养不好。“叶子发黄、开花少,我就查资料、问花农,一点点摸索浇水的量、施肥的时间,用了三年,终于种出一片月季园。”
如今,合作社的营收结构升级优化,研学活动约占35%,民宿和露营约占40%。她也成了大家口中的“尹书记”,作为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她积极打造支部品牌,在地头打造了“田间课堂”小教室,搭建本地农民学习专业和新技术的平台。她常去外地考察学习,也向全国同行分享上海“三产融合”的经验。
傍晚时分,尹士丰会去田里逛一圈,夕阳把农田染成金黄色,民宿的灯串亮了起来。她蹲下来,摸了摸地里的空心菜,指尖沾了点泥土,和小时候跟着爷爷下田时一样。只是如今,她成了这片土地的守护者。“爷爷那代种粮,父亲那代办合作社,我们这代要通过新想法,让旅游三产赋能农业一产。”她站起身,望着远处在农田间奔跑的孩子,眼里闪着光,“土地从来不会辜负热爱,你给它多少新意,它就会给你多少惊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