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黑红也是红的流量密码,终将是流量乱码
2025-09-29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日前沈阳一家名为“卖女孩的红烧肉”的餐饮店,其店名引发众怒。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从“胸大就打折”的火锅招牌,到买奶茶送纸巾的“窜稀”营销,再到“好喜欢和我的领导一起出差”的低俗广告,总有商家乐此不疲地钻营于恶俗营销,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疯狂试探。

这些恶俗营销要么基于对女性群体的物化,肆意冒犯女性尊严;要么胡乱玩梗,强词夺理。其行径往往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姿态博取流量,全套上演“擦边出圈、热搜发酵、道歉收尾”三部曲。

这些商家,未必不知道大众反感的是什么,但却把“不怕有争议,就怕没人关注”当理念,在大众的“痒点”“笑点”“刺激点”上硬挠,在消费者的“雷点”上猛踩。仿佛只要抓住一部分消费者的注意力,就算是一次成功营销。

正因为这样的流量逻辑长期存在,恶俗营销才会屡禁不止,久而久之,会将市场逼入一个死胡同:“要么一起恶俗,要么无人问津。”因此整治恶俗营销需要凝聚社会合力。公众对待恶俗营销,要像对待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平台和市场监管部门更要加大约束力度,久久为功。

恶俗营销之所以一时得逞,因为它打的是擦边球。虽然广告法明确禁止广告含有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内容,但这些恶俗营销不会直截了当地将违规内容与画面呈现在大众面前,而是选择隐晦暗示、玩擦边。“卖女孩的红烧肉”之前就曾被投诉过,但店主用“自己姓麦,所以是麦女孩”的谐音梗进行搪塞,导致恶俗营销没有被及时阻止。

为此执法机构有必要把空子堵住,把违法的成本提高。有人就建议相关部门可定期出台具体案例,列举什么是不良宣传,以案例解释法律,会使广告中的低俗、淫秽色情等边界更加明确。“卖女孩的红烧肉”就该成为公示的反面案例,让投机取巧者无空可钻、无边可擦。

营销的本质是需求与价值的正向相遇,优质的营销立足于价值的输出,无论是产品价值还是情绪价值。例如近来爆火的“鸡排主理人”,他的“流量密码”不仅是产品的性价比,也在于他朴素言行带来的情绪价值。“鸡排哥”的许多短视频都是顾客自发拍摄,5天内涨粉30万。很多人研究“鸡排哥”的营销技巧,却忽视了他的真诚,忽视了他通过输出正向价值带来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流量密码”不去抓住,反倒沉溺于恶俗营销的“流量乱码”,最终只是饮鸩止渴,在流量算法中迷失方向。

广告教父大卫·奥格威曾说过:“不要设计那些你甚至不愿自己家人看到的广告。”商家理应以己推人地划下营销底线。如果非要自作聪明地“走偏锋”,法律法规有底线,公序良俗有标尺,这样的乱码一定会被修复,到时候“揣着明白装糊涂”难免成了真糊涂。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