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昆曲在百年酱园里响起,“场景读书会”探讨城市功能焕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文 郦亮/图
在最具有市井气息的酱园里唱响以雅致著称的昆曲是一种什么感觉?第27届上海读书节首次设立的“场景读书会”还在持续推进。之前的“场景”已有上海红色遗址和乡村书店,这次则切换到了鼎丰酱园城市更新展示园。作为上海著名的工业遗存,见证了奉贤民族工业发展的鼎丰酱园,已经拥有160年历史了。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昆曲《牡丹亭・游园》的婉转水磨调就在这酱园里响起。当年飘散着浓郁调料香气的酱园,未必上演过高雅的昆曲,但一定有评弹和越剧,因为酱园本身也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在园内的“江南第一梅茶楼”,嘉宾们围绕“百年酱园·书香新醅”主题,开启“读一本书、阅一座城”的特别体验。
南桥源历史文化顾问耿明以昆曲保护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参与更新实践的经历,细数昆曲、评弹、越剧、皮影、清音班等奉贤历史文化元素,解析风物江南、人文贤城、宜居宜业等当地文化基因。他的“城市更新,文化要先行”等观点引发现场共鸣。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室副主任陈畅则带着主编的《上海图鉴·黄浦江》,用珍贵影像解码浦江与上海的羁绊,从“贸易江”到“工业江”再到“人民江”,为读者勾勒出工业遗存的新生路径。
在理论分享后,圆桌对谈从实践层面深化主题。上海奉贤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文忠作为建设者代表,以“城市功能焕新、空间缝合、文脉延续”的具体举措,讲述老城复兴中“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打造思路。“最美阅读空间”偒傣书房负责人张海涛则以方言文化推广为例,表达了公共文化阅读空间在城市更新中的责任与担当:“书房取名‘偒傣’,意为奉贤本地吴语‘这里’,我们通过方言读物、本土文献展陈,让市民在阅读中找回归属感。”
高耸的烟囱、静立的水塔、布满岁月痕迹的酱缸和瓦罐……当天,读者们还体验了“酱园探寻”活动,聆听品牌故事,触摸工业印记。有读者感慨:“阅读不止于翻看书本,还要走进现场,用脚步丈量历史,守护城市文脉。”
此次活动由上海市总工会主办,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奉贤区总工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共同承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邓天银/文 郦亮/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