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一场“角色扮演”,带来不拘一格的劳动教育
2025-10-12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高校劳动教育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实现象牙塔与真实劳动场景的衔接。最近一场高校学子的“角色扮演”实践,构成了一个有价值的范例。5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大二学生,发起了一场“一日一生”劳动教育实践。两个多月的劳动实践时间里,他们做过垃圾清运员、图书馆保洁员、餐厅服务员、海上渔民、煎饼摊主、菜场水产商和敬老院护工。通过一次次切实的工作经历,一位学生表示从中摸到了“社会”这门课的门槛,看清生活最朴实的真相。

劳动教育实践的意义,在于使学子们体察劳动的本质。一次与渔民一起出海时,两位学生出现了严重晕船,原本四个小时的工作计划只坚持了一个半小时。可就是这样的失败经历,带来了特别的收获:“那时我们才真正明白,渔民们为了养家糊口说的那句‘习惯就好’有多沉重”。人们总说大学生应该感受烟火气,这份烟火气里包含着民间疾苦,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不走进劳动就无法真正理解劳动。

这些学子们未来的工作场景可能是实验室,但应用科学离不开与社会的贴合,创意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中等待发掘。没有一次次深入农场与挤奶女工们交流,爱德华·詹纳可能就无法发明治疗天花的牛痘疫苗。没有对垃圾分类的切实了解,无人化监控和引导技术就难以从实验室诞生。这些学子们今天跟着环卫工人,在发馊的外卖盒和腐坏的水果残渣中进行垃圾分类,也许下一次技术升级的灵感就在这一次次俯身的翻看中。

大学要怎样办好劳动课?这是一个常问常新的课题,许多学校增加了劳动教育实践的比重,但应看到一些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的劳动课设置,却未必能引起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最终变成“走过场”的打卡行为。这次交大学子的自主实践,或许可以带来一些启发。劳动教育不拘一格,在形式创新和内容丰富上有许多可开拓的空间。对学生自创的实践项目,学校有必要积极给予资源上的支持;对于统一施教的课程,学校也应精心在细节上下功夫。例如重庆大学的学生在助农实践中,有的下地干活,有的直播带货,有的用AI帮助统筹收成,每个学生都找到了感兴趣、可发挥的空间。其中的关键是激发学生们主动接受劳动教育的热情,让他们在真实劳动场景中涵养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也许有人会说,“一日一生”这样的劳动实践只是“蜻蜓点水”,但不妨碍“点水”时激起的小涟漪,有朝一日扩散开来形成大浪花。一日的实践,无法读懂劳动者的一生,却可能给实践者留下一生不忘的感悟。劳动教育有很多不拘一格的创意,等待着学校和学生们去点亮。只要真实的体验能让学子们触摸生活的纹理和社会的脉搏,并带来灵感和动力,那就为他们之后的人生长跑“攒了后劲”。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李宇婷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