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生物医药全链条生态,创新成果展亮相产业周
2025-10-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IBIWS)10月13日开幕,上海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展同期举办。数据显示,2021至2025年9月,上海获批上市国产1类创新药合计30个,成果展现场,这些创新成果一一亮相。

  ※  创新药加速领跑  ※  

创新药械数量是衡量生物医药创新水平的“金标准”。成果展显示,2021至2025年9月,上海获批上市国产1类创新药30个;获批境内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45个,彰显上海在药械创新中的全国领跑实力。

今年获批的国产1类创新药中,银诺医药研发的依苏帕格鲁肽α备受关注。作为全球第四款、我国首款原研上市的人源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在治疗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等慢性代谢性疾病方面优势显著,有望在全球市场展现中国创新药竞争力。

银诺医药高级副总裁、执行董事徐文洁在成果展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产品“十年磨一剑”。“今年1月获批上市后,我们启动商业化工作。目前超1万患者拥有临床经验,反馈良好,降糖疗效、减重作用及不良反应均优于同类产品。”

徐文洁指出,上海构建了完善的生物医药生态体系,高校、研究机构及产业链企业集聚,助力银诺快速完成从分子构建到上市获批。她强调,“实现最后一公里商业化至关重要”,上海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

为鼓励创新产品入院,市政府办公厅去年7月印发《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国家医保药品和“新优药械”产品更新发布1个月内,医疗机构按“应配尽配”原则配备。银诺医药是政策受益者之一。

依苏帕格鲁肽α上市后,入选上海市第五批“新优药械”产品目录,目前已进入42家上海医院,实现从创新研发到医院落地的闭环。“相比以往通常创新药准入需半年甚至几年,得到大幅加速。”徐文洁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新优药械”政策推动下,截至今年8月,196种产品纳入上海市“新优药械”目录,包括64种药品和132种医疗器械。

  ※  积极“出海”提升国际认可  ※  

创新药海外授权(License-out)数量和金额代表着创新实力的国际认可,上海企业正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成果展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License-out交易38起,占全国35%;交易金额307亿美元,占全国47%。2025年1至8月,实现交易37起、金额188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使中国药从原来全球医药领域的参与者,转变为守护全球健康举足轻重的贡献者。

位于张江的生物医药企业君实生物展示了两款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特瑞普利单抗和昂戈瑞西单抗。其中特瑞普利单抗获“中国专利金奖”,作为我国首个国产PD-1产品获批上市,打破进口垄断,开启中国肿瘤免疫治疗新纪元。

2023年,特瑞普利单抗成为美国首个获批的中国自研自产创新生物药,至今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包括欧盟、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等,商业网络覆盖六大洲80多个市场,是全球覆盖程度最广、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产PD-1产品之一,标志中国创新药获国际监管全方位认可。

君实生物企业传播副总监厉智告诉记者,公司创立即坚定国际化,是最早在美国建立实验室的中国创新药企之一。中美研发中心从实验室拓展至临床研发,协同开展国际注册和多中心临床。目前多款产品在国内外实现商业化。

就在“十一”国庆前,上海医药企业复宏汉霖宣布了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的新突破——公司自主研发的斯鲁利单抗在胃癌围手术期Ⅲ期临床研究中达到主要终点,支持提前申报上市,这是全球首个胃癌围手术期以免疫单药取代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方案。

成果展现场,这家企业也带来这一最新成果。复宏汉霖品牌&公共传播高级总监周文婷表示,参展的6个产品均已在海外获批上市。“我们的全链条能力涵盖研发生产至全球商业化。”

她表示,成功“出海”离不开开发创新产品的勇气,也离不开平台支持和持续地稳扎稳打。“从首个产品积累经验,平台成熟后速度加快。”周文婷说,企业将在全球市场逐步推进,“目前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自建团队,提升能力效率,推广更多产品。”

  ※  改革引领优化生态  ※  

记者看到,成果展以“实干创实绩,建功新时代”为主线,通过五大篇章全景呈现上海生物医药“十四五”规划时期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和开放合作成果,总结“上海方案”举措成效,展示从创新策源、临床转化、金融赋能到成果落地的全链条生态。

成果展数据显示,《细胞》“Best of Cell 2024”榜单12篇论文中,3篇出自上海。“十四五”规划期间,上海生物医药领域在《细胞》《自然》《科学》封面发表6项研究。全球四大顶尖医学期刊中,上海研究成果从2021年24篇增至2024年52篇,总数127篇。

“十四五”规划期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2021年7617.14亿元增至2024年9847.0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8.94%。2025年上半年达5005.66亿元,全年将破万亿元。产业梯队壮大,结构优化,形成“龙头牵引、跨国集聚、创新总部、单项冠军、品牌标杆”多维协同格局。规上企业持续扩张,2024年末达2183家,含制造业675家、服务业569家、批发业939家。复星医药、上海医药和罗氏中国制药等7家企业入列“中国医药工业百强”。跨国企业深化布局,国际TOP20药企和器械企业中19家在沪设总部或研发中心。2023年以来,罗氏、第一三共、美敦力和西门子医疗等头部企业落地重大项目。联影医疗和复宏汉霖等20家企业被认定为“创新型企业总部”。

在产融结合方面,上海生物医药企业IPO上市活跃,累计在A股、港股及美股上市102家,另有多家企业加紧推进上市。2024年,上海国投成立了总规模225亿元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成果展展示了其以资本为纽带,全生命周期支撑上海构建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圈的系统布局,以及成立至今专注“投早、投小、投产期、投硬科技”的投资成效,显现其作为“跨国企业桥接者、创新策源服务者、链主企业同行者、上海优势领航者”的独特定位,以及注重“基金管理+创业孵化”协同的特色功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