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打破“平衡”之问,看见真正的男女平等
2025-10-13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过古建景点门前的石狮子?但凡出现石狮子,必然是两只,一公一母。怎么区别呢,踩球的是公狮子,脚下有小狮子的是母狮子——公狮脚踏绣球,象征掌控一切、建功立业;母狮则抚弄幼狮,寓意繁衍后代、守护家宅。你看,这种固化的性别角色期待,在我们日常的文化符号之中无处不在。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郭晔有一个反思:“成功女性在接受采访时,都被问过一个问题,你的事业做得这么好,你是怎么平衡家庭和工作的?人们会很当然地认为,女性去承担家庭是很重要的。”这看似寻常的关切,实则折射出深植于社会的性别偏见。对此,郭晔说:“我们追求的男女平等,并非绝对的数量对等,更非不合理的特权,而是公平的发展机会与无偏见的社会环境。”

“平衡之问”之所以成为不仅仅是成功女性、普通女性也经常遭遇的“标配题”,根源在于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固化认知。人们习惯于将“家庭责任”默认为女性的“天职”,将事业成就视作其“额外”的收获。这种预设,无形中为女性套上了双重标准的枷锁:她们的优秀,似乎总需以“完美兼顾”来佐证;而她们的付出,也总被置于家庭与事业的两端进行称量。反观男性,他们鲜少被问及同样的问题,仿佛事业的成功便足以定义其全部价值,家庭责任则成了可被忽略的“幕后故事”。这种差异,正是隐性不平等的现实写照。

郭晔强调,真正的男女平等,是破除性别的滤镜,以纯粹的能力与素质作为衡量标准。当一位女性的专业素养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时,她所需要的,仅是一个抛开性别偏见的、公平的竞争起跑线。无数女性的卓越成就已经证明,给予她们同等的机会,她们便能绽放不逊于任何人的光彩。社会进步的标志,不在于女性必须在所有领域占据半数席位,而在于每一个有志气、有能力的个体,都不会因其性别而被预设上限。

走向实质性的平等,可以从一个小小的“字眼”开始。媒体应率先反思,在报道女性的成就时,能否将焦点从“如何平衡”转向其战略眼光、领导力与创新精神?企业和管理者,能否在选人用人时,真正践行“唯才是举”,摒弃“生育成本”“家庭牵绊”等基于性别的过度考量?而作为社会成员,我们亦需检视自身的观念与言语,是否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传统性别分工的无意识维护者。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小家里,我们也应倡导家庭责任的共同承担。推动男性更多参与育儿与家务,不仅是对女性的支持,更是对家庭关系质量、子女健康成长的有力促进,亦为男性自身开辟了更丰富的人生维度。平等的真谛,是解放每一个个体,而非用新的标准去束缚任何人。

“平衡之问”的消失,将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社会信号。它意味着,我们终于学会将女性作为一个完整的、多元的个体来看待——她的价值,由她的梦想、才华与成就来定义,而非由她是否符合某种传统的角色期待来评判。那一天,我们才真正走在通往平等的大道上。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