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旧书市集的乐趣何在?能逛的不止于书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自2023年起,“旧书新知·淘书乐”旧书市集活动已走过上海大街小巷,举办次数不下十场。但每次活动都能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参与,一场书集活动甚至触及多元群体,老少咸宜。其秘诀不仅仅在于“碰运气”的淘书乐趣,更在于活动一次次地推陈出新。
“旧书新知·淘书乐”旧书市集怎么“卷”自己?答案简单概括为四个字——泛阅读化。文化,顾名思义以文化之。反过来,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吸收文化的行为——阅读自然也可以泛阅读化,一切皆可读。10月13日,“旧书新知·淘书乐”走进苏州河华政园,让旧书可流通、让建筑可阅读、让文创可收藏。
// 让旧书可流通 //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曾几何时,电影《阿甘正传》里这句台词被无数人奉为经典语录。未知的神秘感天然具备吸引力。逛旧书市集同样如此。“淘二手书需要碰运气,开盲盒需要碰运气。”80多岁的翁老和18岁的小李在旧书市集发出了共同的感慨,前者从桃浦来淘二手书,后者从松江来买图书盲盒。
在去年苏州河华政湾旧书市集的基础上,淘书乐今年在此的市集活动再次升级,带来了2万余种古籍文献、书刊,近3000种文学、少儿、艺术、政治、法律、历史、生活科普、汉译经典名著等特价图书。为了看清书名,翁老佝偻着身子在汪洋书海中翻找,大海捞针式地抽出三本书,内容涵盖艺术、历史和政治。但他透露,自己原来是学计算机的,退休之后每每遇到旧书市集都会参加。
作为一名几十年的书迷,他建议年轻人如果要逛二手书市集,就选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这需要花费大量的空闲时间来选书,照他的话来说,能买到这三本书还要“碰运气”。但钟先生不出几分钟便能挑出自己中意的书。这得益于他十几岁开始逛旧书店。“淘旧书也有门道,不花四五年时间不会知道,除非有懂的人教你就可以走捷径。”他热情分享自己几十年淘旧书的心得体会,如果自己看,就从自己喜欢的内容入手,如果要收藏,先看出版社,再看印刷版次和年份,“往往出版印刷年代越早,收藏价值越高”。
为了吸引年轻人来逛旧书市集,淘书乐此次不仅增加了书籍数量,兜售书籍的形式也开始丰富化——首次在旧书市集上推出图书盲盒。“买一本看看能买到什么书?”小李在买书凑够100元后又下单了一本图书盲盒,仅19.8元。打开前,惊喜和好奇已经左右了自己的情绪价值,在抽到定价为40元的《兰波》时,虽然没有听说过这本书,但她依然觉得“物超所值”。而一旁收银的工作人员透露,周日来买图书盲盒的人更多,一天销量高达20余本。
// 让建筑可阅读 //
圣约翰大学——19世纪末诞生于上海的高等学府,其建筑旧址如今华丽变身成为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开放的校园环境,老式的建筑风格,静谧无言地欢迎着众多慕名前来打卡的游客,也为旧书市集增添了一抹亮色。
淘书之人步行至此,可转角走进建筑内,感受历史大浪淘沙后依旧留存下来的厚重感。这些历史不再是束之高阁的保护文物,和苏州河一样,成为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中可游览、可触摸的一部分。大一刚开学不久的小李从松江坐校车前来,第一次来长宁校区就带着一整袋的书籍和一整屏的打卡照片满载而归。
建筑不仅是固定的,甚至是可流动的。集章摊位上摆放了十几枚淘书乐自主设计的章戳,外白渡桥、乍浦路桥、山西路桥、四川路桥、华政园、莘庄,“每一枚图案样式都是淘书乐所到之处”。
如此一来,城市建筑压缩变成了艺术,由市民游客带回了各自家中,保存收藏。翁老和小李的年龄相差了半个多世纪,但两人不仅都钟爱实体书,还都有集章的习惯,此次前来都带着自己的盖章本。年轻时,翁老就喜欢收集藏书票,如今每一页散装的集章卡片也成为新时代的藏书票。
新时代下,即将迎来一百周年的良友画报也在通过不同的物质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文化故事。“这是河滨大楼的冰箱贴,以前是商住两用,现在是很多外国人的租住之处。这些老照片都出自良友画报。”每一位市民游客凑到摊位前,良友工作人员便为其介绍每件文创作品的含义和价值,这些文字、图片之所以能留存并得到开发,来自良友花费大价钱打造的电子数据资料库。每件都是他们通过挖掘良友画报的数据化资料创造性转化出来的文创产品。
此次活动截至10月17日,每日10点开启至晚上8点,雨期照常进行。其间,还会举办与海派文化相关的主题讲座。旧书市集不再仅仅只有书籍,建筑、文创、展览、讲座都已成为文化的载体融入上海人的日常。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