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发布一系列创新举措,助力张江药谷成“首发、首选、首创”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今年上海获批的7个1类新药均出自浦东,浦东至今累计获批1类新药与创新医疗器械约占全国1/6。作为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月14日,2025张江药谷产业生态全球推介会暨2025张江药谷国际创新大会·源头创新链聚全球论坛在张江科学会堂开幕,浦东再度发布一系列创新成果、创新举措与创新服务,助力张江药谷加快建设成为全球创新药械首发地、科学家创业首选地、制度改革首创地。
◇ 浦东打造生物医药“核爆点” ◇
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竞争的焦点赛道。作为国家战略核心承载区,浦东肩负着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使命,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全球首创、中国首发、临床首用的“3F”创新产品持续涌现。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吴金城在致辞中表示,浦东是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最集聚、研发管线最多、新药成果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全区现有生物医药企业4000多家,其中全球前十的药品和生物医药器械头部企业分别有9家和10家在浦东布局。今年上海获批的7个1类新药全部出自浦东。浦东至今累计获批1类新药与创新医疗器械约占全国1/6。
他表示,当前浦东正在加快打造“要素集聚、生态完备、配套齐全、活力四射”的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面向全球打响“张江药谷”金字招牌。
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徕更是以一组数据直观展示了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前景。浦东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承载区,今年上半年浦东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规模22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14%,全年有望突破4400亿元。
徐徕表示,当前,浦东正在打造创新“核爆点”,统筹规划并前瞻布局大科学设施和科研院所等战略科技力量,一批GOI、概念验证中心、高质量孵化器和公共服务平台。浦东也在打造高端制造聚集地,积极布局前沿赛道,培育大品种、大IP,构建“研发+制造”双轮驱动的“1+1+X”一体发展格局。浦东发挥叠加优势,通过立法、监管改革、外资准入试点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打造制度改革首创地。作为开放枢纽,浦东目前已集聚了750家外资生物医药企业,推动国际同步研发与产品“出海”,正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与合作的战略高地。
大会上,一系列创新成果集中发布,在创新药领域,张江药谷累计获批29款1类国产新药。2025年,英派药业、银诺医药、信致医药、北海康成、艾力斯、复星医药及恒润达生等企业的7款创新药相继上市,涵盖首个人源超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首个基因治疗药物、首个分段生产试点等多类首创产品,展现出强劲的源头创新能力。在创新器械方面,张江药谷持续取得突破,累计已有38款创新器械产品获批。2025年以来,玄宇医疗、商阳医疗的4款产品成功上市,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推动心脏电生理领域迈入精准消融新阶段。
在“首例”“首款”频现的同时,张江药谷作为全球医药创新首发地的平台能级也日益凸显。2025年,罗氏、第一三共、勃林格殷格翰和Genor等企业的4款进口创新药实现同步研发、同步临床、同步申报与同步上市。截至目前,累计已有11款全球创新药落地中国。
◇ 创新服务举措全面推进 ◇
浦东为何能吸引创新企业聚集?百利天恒创始人、董事长、首席科学官朱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浦东不仅是全国的高地,也是全球的高端人才聚集地,在全球有很好的影响力。“我们计划将全球的研发中心、0到1的创新研发中心放在上海浦东,主要聚焦于肿瘤药的创新药研发。”他表示,上海让他感受到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丰富的资源以及政府对生物医药的高度重视,“当我们走向全球时,上海是我们的强有力的根据地。”
为系统推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汪潇在会上发布《浦东新区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该方案明确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构建“1+3”园区布局,通过强化源头创新、优化产业空间、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生态,提升临床审评效率,加强金融与人才支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疗器械产业体系。
张江药谷综合服务中心也在会上正式揭牌。该中心立足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贯通服务渠道,整合产业资源,构建“1+1+1”服务体系——思想荟萃中心致力于打造“科学家会客厅”,促进创新思想碰撞与转化;成果展示中心全面呈现“张江药谷”的品牌实力与发展潜力;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从咨询、审评审批到产业生态与行业交流的全链条服务,旨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度创新与生态服务高地,辐射带动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大会同期举行了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专家聘任仪式。该委员会自2022年成立以来,已汇聚了陈凯先院士等一批顶尖专家。此次新一轮专家聘任,将持续为浦东在前沿技术布局、创新生态构建与产业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撑,助力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