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国考新策,为破除更多“35岁门槛”点亮信号灯
2025-10-14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今天公布了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其中对报考者的年龄限制上限从35周岁进一步放宽到38周岁以下,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则放宽到43周岁以下。国考的“35岁门槛”被拆除,体现了政策的引领作用,让公众对整个就业市场消除年龄歧视有了更多期待。

长期以来,“35岁门槛”是职场一大痛点。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年龄限制,让许多年富力强的中年人陷入“经验越丰富,就业越难”的怪圈。尤其是读研读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毕业了可能就接近甚至超过30岁,结果步入职场不久,自己的学识优势便被“年龄劣势”压倒。在社会平均寿命延长的当下,职场年龄歧视显得愈发荒诞。

人口结构的现实变化,要求释放更大劳动力潜能,已容不下用人单位的“傲娇”属性,以及僵化设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郑功成等代表就呼吁对《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进行修订,以消除年龄歧视。唯有在政策和理念上为年龄松绑,才能让更多劳动力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力量。

以公务员系统为例,经验丰富、性格成熟的中年工作者,往往更能为公共事务的处理提供多元的视角和创新的思路。2025年8月,上海就将执法类公务员报考上限提至38岁。全国多地也不乏举措,在深圳的试点中,一位38岁的社区工作者凭借其丰富的公益经验,在短短3个月内成功化解了长期积压的邻里纠纷。这些中年公务员更了解民生痛点,能补足基层治理中的稳定性与专业性,这正是老龄化社会亟需的能力。

如今国考正式“松绑”年龄,表面上的数字改变,是提前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考量,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对“能力本位”的回归。公务员系统需要的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卡住某个年龄的简历。这次的政策转变也预示着未来的公务员考试风向,会越来越重视与实际的结合,强调考生对社会的观察,对人情事理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转变,无疑点亮一个积极的信号灯,给就业市场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有望产生辐射效应,让“能力本位”从体制内蔓延至整个就业市场,进而破除“35岁门槛”的社会偏见。

当然年龄放宽解决的是入场问题,进一步消除年龄歧视,仍需打通体制内晋升通道,在人才培养、发展体系上做到有能者可入、有才者可升。拆掉“35岁门槛”,不是为了重建“38岁门槛”,消除仅仅由岁数主导的歧视,才能在岁数之外,发现人,选拔人。

总而言之,年龄即便不与能力成正比,也不该沦为反比,更不应被数字画地为牢。每一次对年龄数字的松绑,都是在补足人才发展的多样性和长期性,积极推动每一个劳动者各有所得,各尽其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