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年成为世界中国学发展的关键变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视频
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发布了《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其中第四点明确提出:关注青年成长,鼓励学术创新。世界中国学要建设联系紧密、平等对话的学术共同体,支持青年学者成长,推动资源共享,拓展研究新空间。与此同时,“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分论坛的设立,也凸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青年并非中国学研究的旁观者,而正在成为世界中国学发展的关键变量。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创:青年重塑传播范式
传统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面临着效率困境。青年汉学家马义德以俄罗斯为例指出:过去近70年仅译介了29部中国当代作品,这个数字折射出传统模式的局限。而Z世代带来的改变,本质上是传播范式的革新。
这种革新首先体现在传播路径的转变。青年学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文本翻译,而是将翻译、改编、演绎融为一体。当俄罗斯青年导演将《我们的荆轲》进行本土化解读时,中国戏剧不再是需要被“理解”的异域文本,而是可以被“演绎”的共同文化资源。这种从“引进”到“演绎”的跨越,标志着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共创。
数字技术则为这种共创提供了基础设施。小红书副总裁许磊观察到,Z世代青年能够熟练使用社交媒体,许多青年能够掌握双语甚至多语,将宏大的文化叙事拆解成具体可感的日常体验。更重要的是,他们摒弃了刻板说教,而是用美食、美景等生动画面构建起真实可爱的传播形象。这种转变的深层逻辑在于:当传播者本身成为文化的参与者而非宣讲者,文化才能真正实现跨越。
在全球范围内,这种主动参与的意愿正在形成强劲共振。来自德国吉森尤斯图斯-李比希大学的中非关系学者乔西琳·肯内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文化在非洲的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随着中国移民的增加以及文化交流的深化,许多非洲年轻人不仅在学习中文,更在主动接触中国文化。”肯内观察到,中国电影已遍布非洲大陆,并被翻译成多种非洲语言;在非洲的城市中,中文标识随处可见,中文问候语“你好”已经成为年轻人之间的常用表达。“中餐厅、孔子学院等文化载体的广泛分布,让中文问候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年轻人从电视节目和电影中耳濡目染,进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在中国生活逾十年的意大利学者范狄则从更宏观的视角指出,中华文明应当被视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深入了解。这些现象共同指向一个趋势:全球青年对中国的认知正在从“他者观察”转向“文明对话”。
从西方中心到多元共生:青年构建学术共同体
青年参与中国学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方法的创新,更在于学术生态的重构。
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李雅芳指出,世界中国学研究正在经历从传统汉学到现代中国学的深刻转型。这一转型不仅意味着研究对象从古代文明延伸到当代全局,更意味着需要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框架,构建更加平等多元的全球性知识体系。
青年学者在这一范式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他们成长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更具跨文化特性,能够更自然地摒弃先入为主的偏见。特别是来自“全球南方”和非传统汉学重镇的青年学者,带着各自独特的问题意识和文化背景介入中国研究,有助于打破少数国家和少数学术机构的话语垄断。
从制度层面看,支持青年成长的机制正在形成。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新汉学计划”自2013年启动以来,培养了一大批精通中外语言和文化,具有国际学术视野,通晓国际学术规则,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青年汉学家。这些青年学者有的深耕传统思想的当代解读,有的聚焦当代中国的实践研究,已经成为承上启下的学术新生代。
大会期间还成立了“世界中国学研究期刊联盟”,从学术出版的角度为青年搭建平台。期刊编辑能够放大学者的声音,将不同观点汇聚成对话。联盟的建立,意味着中国学研究正在从个体学者的单打独斗,转向系统性的学术共同体建设。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表示,青年时期是建立学术友谊和合作网络的关键阶段。当青年学者通过联合研究、互访交流建立起超越地理与学科边界的联系,他们不仅在构建一个学术共同体,也在培育一个基于相互理解和友谊的情感共同体。
与时代同行:青年拓展中国学的时代表达
青年之于世界中国学的意义,不在于简单的代际更替,而在于他们正在重新定义这一学科的边界、方法和目标。他们用数字技术打破传播壁垒,用多元视角消解认知偏见,用共同体建设跨越学术藩篱。
早在2004年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举办之际,国际汉学家仍是对中国感兴趣的主要研究群体;而到2023年首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举办时,青年汉学家、“以中国为方法”的新论述乃至“上海学”等新概念纷纷浮现,标志着“世界中国学”不再只是关于中国的知识生产,更成为中国与世界共同构建知识图景的合作事业。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世界中国学大会贺信中所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今天的中国学,正在从“文献的中国”走向“实践的中国”,从“过去的中国”拓展至“正在变化中的中国”。这一嬗变背后,是世界与国家之变,更是青年参与所推动的学术逻辑之变。
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正在于其开放包容、不断更新。而青年,正是这种“活态文化”最敏锐的感知者与最积极的阐释者。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情感表达,既回应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也推动着世界中国学走向更加多元、更加深入的文明互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