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让咖香漫过田埂,这个90后创客用艺术点亮松江乡村
2025-10-1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视频、图(除署名外)

秋日的松江泖港胡光村,风吹稻浪,一缕咖啡醇香裹着草木气息,从村口“胡光里”的小院飘向田埂。记者轻推吱呀作响的木制栅栏门,阳光穿透缀满繁花的“莫奈花窗”,将屋内舒展的绿植与院外盛开的花丛揉成一片鲜活光影,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巧思。

这方让乡村与艺术撞出火花的胡光里主理人是90后创客毛盾,她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初见时,毛盾身着新中式衣衫,侧盘发散发出温婉的气质,举手投足间满是艺术感。“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让青年朋友了解松江泖港镇乡村的窗口,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发现这里有很多适合艺术创作和创新创业的空间。”她笑着道出初心,而这份初心已结出果实。胡光里入驻后,8家青年创客公司相继扎根泖港镇。从城市舞台到乡村田野,毛盾正用咖啡作媒、以创意为笔,在乡土间写下城乡共生的新故事。

初遇胡光村

一场艺术节结下田园缘

采访毛盾时,记者在胡光里遇到了村民刘女士,她告诉记者,村民如今养成了一个习惯,在村里散步时都会顺道和店员聊上几句。毛盾说,“我们会给村民提供免费的柠檬水和咖啡渣,而村民也会为咖啡艺术空间提一些建议,比如未来可以增加一些亲子设施等。”

毛盾与松江乡村的结缘,始于一场持续三年的艺术节。三年前,她和团队在松江泖港镇泖港村打造“泖田艺术节”,一场场扎根乡土的文化活动,让她看到了乡村对艺术的开放心态与渴望。2023年夏天,为筹备秋日的泖田艺术节,她应胡光村之邀前来踩点,初遇便动了心。

“和我想象中的农村完全不一样。”回忆初次到访的场景,毛盾的眼里仍有光亮,“村道宽阔干净,水田像镜子一样映着云影,夏天的风里都是草坪的清香。”彼时的胡光村,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又有新时代乡村的崭新面貌,让常年穿梭于城市楼宇的她备感新鲜。更让她惊喜的是,这里不仅有好风景,还有一群愿意接纳创意的村民。这份质朴与真诚,让她萌生了把工作场地搬进乡村的念头。

毛盾与乡村的这份契合,早就在她跨界成长的轨迹里埋下了伏笔。在此之前,毛盾的人生轨迹早已写满跨界的勇气。大学时期,就读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她,曾因对未来就业而感到焦虑,于是早早地就开始实习。先后在SMG、上海广播电台等多家单位实习,在大三那年,因参加上海市朗诵艺术节,让她找到了“群众文化”这个领域。

“比起镜头前的播报,我更享受把文化活动带给更多人的过程。”大四时,她加入松江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从策划执行做起,逐渐成长为能独立执导大型活动的舞台导演,曾连续三年导演上海市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闭幕式和上海国际少儿艺术大典等大型活动。

十年间,她舞台导演了近千场活动,却始终“想再折腾折腾”,直到遇见胡光村。“我们团队都爱‘玩’,总希望有个能一边工作、一边种花聊天的地方。”毛盾笑着说,胡光村就像世外桃源,不仅能满足团队对办公环境的期待,更让她看到了艺术落地乡村的可能。起初,她并未明确要做咖啡空间,只是想找个地方扎根创作。但随着与胡光村的接触渐深,一个想法逐渐清晰,“乡村需要一个窗口,吸引更多年轻人来看看。而咖啡,是最能让人坐下来聊天的媒介。”

受访者/图

打造“胡光里”

用创意打造乡村美学空间

2024年,毛盾和一群小伙伴开启了“爆改”计划。他们将胡光村一处闲置农房改造成了“胡光里”,保留江南民居的田园风,却在细节里藏满巧思。从村民家里收集来的旧瓶罐,被绘上彩色颜料,成了院内装饰;奶奶家不用的木质棒槌,变身店内的独特摆件;后院的碎石块被拼成小径,引导着顾客走入咖啡店旁的休息空间。

在她看来,乡村的美学基因早已存在,春日的秧苗、秋日的稻浪、村民家屋檐下的玉米串,都是生动的艺术素材。因此,“胡光里”的每一处设计都与乡土相连。

胡光里00后店员孙盈颖是泖港镇人,对此她感触颇深。正是胡光里的美学基因和泖港本地特色吸引她加入团队。她笑着说道,“去年听说家附近新添一家咖啡店,最初我是来打卡的。后来觉得胡光里的团队和氛围很好,就经常来,慢慢地自然而然地留下工作了。”

“看到泖港镇有这样既有咖啡又有艺术感的空间,能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泖港镇的乡村,我感到很自豪。”孙盈颖告诉记者,顾客不仅有松江当地人,还有来自上海各区的人,他们会特地赶过来。她曾遇到过一个住在浦东区的五口之家,他们特地开车2小时来这里,就为尝尝店里的特调咖啡,感受艺术氛围。

谈及特调咖啡,毛盾介绍道,菜单上的特调咖啡“漠田白鹭”,灵感来自邻村腰泾村的白鹭群与白鹭诗社,浅蓝的奶泡上撒着可食用的“羽毛”,入口是淡淡的椰香。“撷华青蓝”则融入泖港村非遗扎染工艺,蓝柑糖浆调染的蓝色饮品里,藏着一颗用糯米做的“染锭”,嚼起来有清甜的米香。

如今,对胡光里的运营有着各种可落地设想的毛盾,开业初期,也曾遭遇手忙脚乱。2024年10月,“胡光里”试营业首周便因口碑走红,一小时内涌进百余名客人,没有餐饮经验的团队手忙脚乱。于是,她果断决定歇业两个月,先去优秀咖啡店取经,随后引入扫码点单系统,将吧台点单改为线上自助,优化出餐流程。

重新开业后,“胡光里”不仅留住了散客,还靠“空间租赁”打开了周中客流。“我们有两个院子、一个会议室,很多单位会来这里做团建、开会,也有短剧会在我们这里拍摄取景。”毛盾介绍,如今散客咖啡营收与团建会议营收占比约6:4,稳定的客源让“胡光里”逐渐走上正轨。

赋能乡村

“既是充电站也是客堂间”

如今的“胡光里”,早已不仅仅是咖啡和艺术空间。作为松江团区委授牌的“青年中心”,这里会举办青年交友活动和艺术沙龙等活动。在胡光里的墙面上,记者看到了即将开展的胡光周末市集摊主的招募令,其中包括创意潮玩、文创手作、艺术疗愈、原创饰品、互动体验等。

毛盾还在筹备“胡光山色”乡村集市,计划把艺术节积累的商家资源整合起来,让农产品、手工艺品有固定的展示平台,让“胡光里”逐步成为青年创客的“聚集地”。毛盾总想着如何回馈反哺村民,“我们的草坪舞台刚刚搭建好,以后就可以在周末支起银幕放露天电影,让村民们免费观看。”

作为泖港镇青年创客联盟党支部书记,毛盾主动对接资源,帮助8家青年创客公司落地泖港。有团队将废弃公交车改造成“移动自拍馆”,内部装饰成稻田、星空等主题场景,顾客买一张“登车票”就能拍照;还有创客带来非遗手作项目,教村民用稻草编织小摆件……

“我们就像‘创业管家’,帮他们找场地、对接政策,有时候还会一起头脑风暴。”毛盾说,她希望“胡光里”能成为青年了解乡村的窗口,让更多人知道“乡村是能施展才华的舞台”。来松江工作十年,她早已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松江空气好、绿化多,我父母退休后也从市区搬来住,说这里适合养老。”而乡村给她的,不仅是宜居的环境,还有满满的获得感。

“每次我在店里,常有顾客和我说,‘我就是胡光村的人’‘我就是泖港镇的人’。他们最初没想到村里会新增这么一家咖啡艺术空间。”毛盾说。看到越来越多村民愿意走进店内,这让她很有收获感。在周末和节假日,可以看到返乡的年轻人带着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来店里,“胡光里”这个咖啡艺术空间成为代际沟通的桥梁,有阿姨在店内拍“时尚大片”,有老一辈和儿孙一边嘎三胡,一边共同品尝美味的简餐。

窗外,村民们扛着锄头从田埂上走过,远远朝她挥了挥手;屋里,咖啡师正为客人制作“禾下胡光”特调,杯壁上印着金黄的稻穗图案。从城市舞台到乡村田野,毛盾的跨界之路仍在继续。她用创意为乡土“梳妆”,用热情搭建城乡桥梁,让咖香漫过田埂,让艺术点亮乡村。毛盾说,“乡村不是过客的风景,而是建设者的家园。我想在这里,和更多年轻人一起,把胡光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视频、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