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个人扎进垃圾桶、跟随渔民出海……05后大学生在角色互换中学到社会感恩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餐馆跑菜、清运垃圾、打扫图书馆的厕所坑位、摆摊烙煎饼、当过护工……这几乎是刚刚过去的夏天最“轻量级”的一场社会实践,却因最真实地触摸社会肌理、促进自身成长而熠熠生辉。本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评选结果新鲜出炉,“一日·一生:角色互换中的社会感恩课”喜提特等奖。
这对5个升入大二的05后大学生而言,这场立足于劳动教育的实践,带给他们的远不止技能和最终的肯定。“它让我们摸到了‘社会’这门课的门槛,看清了生活最朴素的真相,更让我们对无数平凡的劳动者,心怀永恒的感恩与敬意。”队长邱比恒这样告诉青年报记者。
真切感受过垃圾的味道
邱比恒、秦乐闻、颜泓鑫、李亚、汪廷恩,这5名男生都来自交大集成电路学院,在立项前,他们注意到,近年来,劳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在思政教师李宗岩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一拍即合,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体验了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却又常常被大家忽视的日常劳动。
他们辗转上海,福建莆田,湖北武汉三地,一共体验了垃圾清运员、图书馆保洁、餐厅服务员、海上渔民、煎饼摊主、菜场水产商和敬老院护工总共7种职业,每个职业体验一天。
第一站,就在学校。“体验垃圾清运的第一天,我们经历了从最开始的不适应到最后熟练地埋身垃圾箱翻垃圾,也学会如何遥控垃圾车。”邱比恒回忆道。
中转站的叔叔阿姨,听说大学生要体验一天垃圾清运工的时候,都说大家做不了,天气正热,垃圾又臭,而且清运车上没有空调,可能会中暑。同学们却说:“我们成年了,你们都能做,我们当然也能做啊!”
跟车师傅王师傅也当同学们在开玩笑,“你就在旁边拍拍视频,不用动手的。”邱比恒说,当然要动手啊,我们又不是来作秀的。戴上手套,邱比恒跟随王师傅上了清运车之后,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太阳把副驾驶的坐垫晒得很烫,车里的味道就足以引起肠胃的翻涌,但师傅们不也是一天天做过来的吗?
到达处理垃圾的站点后,王师傅会把各个站点已经分类的垃圾箱拖到垃圾车后面,挂到车后的翻桶钩,然后操作控制器把整个垃圾箱勾起来让垃圾倒入垃圾车。整个过程描述起来似乎极其容易,毕竟这是一辆全自动垃圾车,但体验之后才知道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在烈阳下暴晒之后充满浓烈味道,还有衣服全然被浸湿之后的难受。
实际上,为了清运这些垃圾,还有一群叔叔阿姨已经提早“检验”了这些垃圾。体验垃圾清运的次日,邱比恒、秦乐闻和李亚一起亲历了垃圾分类。他们学着张叔叔的模样,倾斜垃圾桶45度,用膝盖抵住,把大半个身体埋入大号垃圾桶里,翻动每一个塑料袋,将饮料瓶里或奶茶杯里的水(湿垃圾)倒干净,扔进身边的桶;把纸盒子和书本挑出来当作一类,可以卖掉;把外卖盒里未吃完的残羹也倒入一个专门放置湿垃圾的桶……
那天,刚好碰到了垃圾房一月一次的大扫除,需要冲洗所有垃圾箱,里里外外都要洗一遍,叔叔阿姨说同学们来得太不巧了,大男孩们却认为来得正是时候。大家都很开心,“我们辛苦一些,他们就可以轻松一点。”秦乐闻说。
垃圾清运和垃圾分类的体验让同学们对垃圾有了独特的认识,也知道了校园西区所有的垃圾箱点位,又热又臭的环境正直观地陈述一件事:干净美丽的校园是由谁在默默守护。本着科普垃圾分类和宣传劳动教育的初心,假期的尾巴,团队针对小学生群体设计了一份宣传手册,每个人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致,都会为后续的分拣带来一丝便捷。
以“失败”丈量出渔民日常“伟大”
校内还有一站是体验图书馆的保洁。早上6:30,团队成员在交大图书馆集合,直到22:30闭馆,再把所有的桌子再擦一遍,时针已指向了23点。这一天里,5个男生跟着不同保洁阿姨在各自的责任区,一天走了2万步后,才终于知道,为何最角落的书架也是一尘不染,而餐饮间的台面、洗手间的坑位又是为什么能整日保持清洁。
走出校外,体验渔民的生活,源自一个临时的想法,一个突然的冲动。联系好民宿,又托老板帮忙联系好渔民,7月的一天,团队中的4名大学生共同闪现到了福建莆田南日岛。
浪捉摸不定,刚上船,浪就突然大起来,咸咸的海水冷不丁地涌进口腔,眼睛也跟着有点难受,但起初,大家更多的还是觉得刺激和兴奋,甚至兴致勃勃地在风浪里录下了团队“一日·一生”的口号。
由于正值禁渔期,叔叔阿姨只带着同学们在近海海上收网作业,进行藻类、贝壳等渔网附着物的清理,由于海水的阻力,同学们一起帮着拉也感觉费劲,但叔叔阿姨们却娴熟轻易地拽起渔网;船在猛烈摇晃,大家感到完全站不稳,叔叔阿姨却游刃有余。
原定10点到2点总共四个小时的海上作业,因部分成员极度晕船,不得已在一个半小时后提前结束。同学们感叹,这是一次失败的体验,但“失败”恰恰丈量出了渔民日常的“伟大”。当大家的身体在一个半小时内就宣告投降时,才真正理解他们说的“习惯就好”有多沉重。
一个半小时的体验,已让他们都黑了好几度,李亚身体的一些部位也出现了特殊反应。大家不敢想象,脱皮的痛苦,也更加由衷敬佩渔民们顽强而坚定地与大海和自然作着永不服输的斗争日常。
夏日里闪光青春映照人生感恩
后续,同学们还体验了摆摊卖煎饼、水产进货与售卖等工作。在手忙脚乱中烙出了两张煎饼里,隐藏了小小的煎饼果子里的大大的门道。无论是爷爷奶奶告诉大家,“东西干净,心里才踏实”,还是叔叔阿姨分享,做生意要敢想敢干,都让生活在象牙塔的大学生们实打实地学到了课堂之外的生存智慧和处世哲学。
就在今年国庆假期里,在闵行区福禄寿敬老院,队员们还担任了“一日护工”,也由此完成了第七种职业体验。大家对那些日复一日坚守在岗位上的护工们产生崇高的敬意,他们做着最辛苦、最不为人注意的工作,却支撑着社会中最脆弱的一群人,他们何尝不是平凡生活中的真英雄。
当所有体验结束,那种震撼却久久留在实践队成员的心里。他们总想用一种方式把这段记忆凝固下来,更想用一种外化的符号,把“劳动最光荣”这句话大声地告诉所有人。于是,他们决定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团服和团旗来纪念这个夏日里的闪光青春。
“一日一生是我们的口号,知行合一是我们的内核。”邱比恒说,这一段我们体验过的劳动,这一些和我们碰撞出火花的劳动人民,将给大家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这场立足于劳动教育的实践,让我们看清了生活最朴素的真相,更让我们对无数平凡的劳动者,心怀永恒的感恩与敬意。”这5名男生告诉记者,至此,他们终于明白,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学会如何劳动,更是通过劳动,学会如何做人。
经历过才更加懂得。大二的学涯,正掀开了新的篇章。这份“一日”所得,将被“一生”珍藏,贯之以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