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寻味到文明寻根
2025-10-19 生活

观众在参观琉璃河遗址专题展中的各类青铜器。新华社 图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

一双筷子,一把铲子,一块陶片——考古学家王仁湘带领我们穿越千年,解开华夏文明的密码。

在中国考古界,王仁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如果从考入四川大学攻读考古学专业算起,他在考古这条路上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初见时,王仁湘温文尔雅的气质中透着学者的睿智,言谈间流露出的,则是对考古事业始终不渝的热爱,以及对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执着追求。

这种热爱支撑着王仁湘数十年如一日,在田野考古中风餐露宿。迄今,年逾七旬的他足迹已遍及西藏、云南、湖北、河南、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主持发掘了若干重要的古代文明遗址;同时,他又能在书斋里甘坐冷板凳,潜心研究。在漫长的考古生涯中,王仁湘撰写了300多篇论文、70多部专著,称得上是著作等身,其勤奋令人敬佩。

王仁湘的考古学研究以广博而细致著称。广博,既指其研究地域跨度大,从中原的仰韶文明到蜀地的三星堆文明,均有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也指研究领域多样,举凡器具、饮食、信仰、货币,王仁湘几乎一个不落,全都有所涉猎。

但他的研究又不会让人觉得“悬浮”,连局外人也会感兴趣。这是因为王仁湘善于从细微处入手,逐步触及文明的核心。例如,他能从出土的鏊(一种平面炊具)推断出煎饼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从商代殷墟妇好墓中的青铜“汽锅”,联想到云南名菜汽锅鸡的悠久渊源。在他的研究中,一双筷子、一把叉子,都不再是普通餐具,而成为文明交流与演变的见证。

除了延伸历史轴线、活化历史场景,考古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让今天的人们在文物中感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思接千载中读懂“何以中国”。王仁湘研究古代的饮食文化,题材看似并不宏大,然而,正是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才得以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从寻常的锅碗瓢盆、一饭一蔬,到恢宏的祭祀重器、信仰图腾,王仁湘用数十年研究,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奇妙之门。他的研究告诉我们,考古学并不是冰冷的发掘与鉴定,而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也为国人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厚滋养。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