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问学乡土,让每一次出发都更深地读懂中国
2025-10-21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截至2025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已经开展了18年,学校共组织3万余人次学生,以“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的执着,在中国广袤的乡土大地上留下了生动的足迹。

一所财经院校,除了农林经济管理等少数专业,似与“三农”问题并无直接关联,何以年复一年、倾注心力地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答案深植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之中。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有着数千年农耕文明,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系,也是理解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的密码之一。而当下的高校学子大多成长于都市,与乡土隔膜,如不“补课”,便难以理解中国的经济社会变迁乃至政策导向,专业学习也将失去厚植的土壤。尤其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主题之一,乡村发展的热土,需要有志青年脚踏实地献计献策。因而,上海财经大学的千村调查项目有助于年轻学子认知和体察真实的中国,进而确立自身参与时代发展进程的行动坐标。

调研的态度决定认知的深度。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地下乡,满足于短暂的农事体验或田园风光的猎奇,那么收获的只是浮泛的感慨与零碎的印象,难以触及中国乡村复杂而深刻的现状。这也是很多大学生调研与实践项目的通病。上海财经大学则以调研的长度与实践的深度,突破瓶颈,让调研真正起到“了解基层,学以致用”的作用。

18年来,上海财大的学子走遍大江南北1.45万余个村庄,走访近20.54万名农户,带着发现问题、发现差异的自觉做调查、写报告,深入了解乡土中国。与此同时,学子结合自身专业,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连通在元阳调研时,针对当地芒果种植“靠天收、销路窄”的困境,运用专业知识提出发挥农村合作社整合资源、拓展渠道的解决方案;在湖北嘉鱼县,陆诗悦团队从莲藕产业入手,发现数字化管理与农业科技融合的乡村发展密码……这种带着问题意识、结合专业所长的调研实践,让田野走访成为知识应用的实践课堂。

调研上的长期主义叠加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催生真知灼见,实现了成果的持续转化与有效积累。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的《千村调查十年回眸:学生成果篇》收录2008至2016年间的学生调研报告,从粮食安全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农村教育困境到乡村生态保护,学子们记录、分析、建言,视野不断拓宽、思考不断深入,有的报告还被全国人大代表引用,带上全国两会。这种所学与所用的高度契合,既让年轻学子获益匪浅,亦使调研成果持续产生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无独有偶,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持续十余年的广东农村调研,将经济学、金融学理论与乡村实践相结合;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通过十年“调研、分析、施策、反馈”的实践,精准对接乡村健康需求。这些样本印证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沉到一线,将情况摸实摸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是破解大学生调研易流于形式的关键。

这就要求调研组织者具有超越短期效应的战略耐心,构建起像千村调查那样“确定主题、首席专家指导、系统培训、持续追踪”的机制保障,让每一次出发都成为年轻人的成长历练。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的成果表明,这一切是值得的。期待更多高校和机构将目光放长远,打造实践平台,让青年学子在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的过程中学以致用、锤炼本领,成长为栋梁之材。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