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阅读新生态,“行知新书荟”为读者选好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10月18日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诞辰纪念日。2018年10月18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大场镇与阎华工作室携手创办了行知读书会。转眼间,这个北上海地区最有影响力的读书会已经7岁了。昨天行知读书会启幕了“感恩同行·共启新章”七周年庆典,不仅通过影像展回顾七年历程,更发布了读书会的全新项目“行知新书荟”。
据悉,在过去的7年中有近200位嘉宾作客读书会,与4000多名市民读者分享自己对于阅读的见解。内容涉及相当广泛,江南文化季的雅致、红色阅读季的厚重、古典音乐季的悠扬,让读书会成为市民家门口的“文化充电站”。
很多青少年读者与行知读书会共成长。庆典上,有三位读者获颁“行知同路人奖”,其中一个是只要有时间就跟着妈妈来读书会的小学生,他用橡皮泥捏了一个蛇年造型送给读书会;而七年前还是一个小学生的少年,已经长成17岁的高中生,他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在读书会陪伴下成长的温暖故事;第三位这是读书会常年以来的忠实观众,如今她带着自己翻译的新书来到读书会的舞台,完美实现从观众到嘉宾的身份蜕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注意到,在过去的7年里,行知读书会的内容也是与时俱进的,最新的图书,最热门的话题,最前沿的科技,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听到。这次7周年盛典上,华东师大传播学院院长王峰就在现场围绕最热门的AI浪潮的话题与观众给展开互动。这几年,他的团队一直在进行AI小说创作大模型的探索与开发,现在他们的大模型已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按照使用者的思路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
今年王峰团队刚刚发布了他们用AI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天命使徒》。该项目采用了“国内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工程+人工后期润色”的模式,其中AI的贡献高达70%,剩余的30%由人工进行精细规划和必要润色。王峰告诉读者,未来,文学创作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作家创作,由精英作家独立完成,这类作品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风格。另一类则是人机协作的创作模式,这种模式将随着智能写作技术的普及和成熟而日益增多。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海则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探讨了AI时代下,阅读和创作究竟将有怎样的走向,共同展望阅读新生态,并提出了在当今阅读内容层出不穷、阅读载体日新月异的潮流下,如何在海量读物中优选佳作,正是行知读书会未来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而顺应专家的话题,一个读书会的新项目“行知新书荟”也同时宣告开启。记者了解到,今后,这个“新书荟”每个季度都将精选最新的畅销书,在读书会的平台上进行分享,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最新的经典阅读,打开不断更新的世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