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实力、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宝山努力打造新时代现代化转型样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十四五”期间,研发投入强度达4.69%,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20.3%;去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100亿元……10月23日上午,“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宝山区专场举行,宝山区围绕“勇担转型重任,勇当科创尖兵,打造新时代现代化转型样本”主题,介绍了“十四五”期间的建设发展成果。
经济实力、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十四五”期间研发投入强度达4.69%
“十四五”以来,宝山区锚定“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国际大都市主城区、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战略目标,发展“六大产业”深化产业转型,推动“三箭齐发”深化空间转型,建设“四个城区”深化治理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宝山区委书记李晨昊介绍说,五年来,宝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去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100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幅超过GDP 增幅;工业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前4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2400亿元,工业投资占比提升至20%;社零额突破3600亿元,年均增长5.7%;前4年,商销额突破40000亿元;规上服务业营收年均增长6.1%,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七成,经济发展质效持续提升。
五年来,宝山谋定快动推进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在全市科创版图中主动作为、争作贡献,创新活力也不断增强。“十四五”期间,研发投入强度达4.69%,实现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年均增长20.3%。宝山区畅通成果转化链条,完成全市首个概念验证服务认股权登记,认定概念验证中心11家,建成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载体36家,与复旦、同济、北大、上大等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形成西有环上大科技创新核、东有复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集群发展态势,各大学科技园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300项,落地企业近1000家。
此外,宝山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深化推动“先投后股”、创新联合体等一批国家级创新改革试点任务,探索“先租后股”“先服务后股”,打造“咨募投服”一体化服务体系。加快人才服务“一件事”改革,首创人才“关键小事”联办快办机制,让更多人才在宝山住得起、留得下、发展得好。
加快转型,城市更新华美蝶变
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样板间”
五年来,宝山区加快转型,产业发展向高向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嵌入全市产业版图,加强产业引育、加速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生态,全力构建以“六大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抓住市区协同推进机遇,打造高端新材料、机器人及高端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吴淞材料实验室纳入全市国家实验室“3+4”体系并实体化运行,支持上海大学建成核电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宇树科技共建上海大学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上海机器人产业园集聚上下游企业近300家。打造市级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重点集聚区,创建上海钢铁领域平台经济示范区,钢铁平台交易规模占全国三分之二。
特色产业做精做强。2025年上半年邮轮靠泊艘次、旅客出入境接待人次,分别占全国运营量的51%和70%,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运营。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千亿,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出国内首个碳足迹量化工业软件并实现国际互认。落地细胞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未来产业抢占先机。瞄准具身智能、固态电池、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加速布局。我们加快构建让企业放心投资、放手发展的营商环境。率先建立区招商服务一体化中心,制定“科创30条”等惠企政策,创新推出“桩基先行”“拿地即开工”“单体竣工验收”“五证齐发”等改革创新举措,企业满意度不断提升。
五年来,宝山区精雕细琢,城市更新华美蝶变。服务全市发展新格局构建,推动吴淞、南大、滨江“三箭齐发”,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样板间”。吴淞创新城加快启动建设,110平方公里“大吴淞”规划发布实施,勾勒“三江交汇、上海之门”崭新蓝图。高铁宝山站站城融合项目开工建设,吴淞艺术实践教育中心全面推进,宝钢特钢厂区城市更新项目竣工投用。南大智慧城推进整体开发,双子塔楼、科创之门、数智中心等拔地而起,中央公园初步建成,国际人才社区、上师大附中宝山分校等配套项目投入使用。
滨江邮轮旅游带深化功能完善,全市首座邮轮主题文旅综合体“海上世界”建成运营,6公里长江岸线贯通开放,滨江休闲步行道骑行道、长滩音乐厅、观光塔、吴淞口日出广场、炮台湾追光大道等成为网红打卡地,大邮轮、摩托艇、无人机、音乐节、烟花秀绘就宝山特色的“诗和远方”。
共建共享,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到2030年加快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主城区
“十四五”期间,宝山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加快建设美丽、便利、人文、平安“四个城区”,成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有效提升市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统筹推进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深化道路、绿化、环卫管养等精细化管理,主要环境指标不断提升。
同时,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深化“两张网”建设,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推动“两旧一村”改造、适老化设施改造等民心工程,新增一批保障性住房和“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建成一批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
人文方面,持续打响宝山红色文化、邮轮文化、工业文化、古镇文化等品牌,举办上海国际邮轮节等活动,一批网红打卡地吸引众多游客参观,更多游客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社区治理学院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面向“十五五”,宝山区将持续深化“一地两区”建设,勇担转型重任、勇当科创尖兵,努力打造新时代现代化转型样本。
从发展目标来看,将突出“活力”和“科创”两个关键词,以“活力宝山 科创新城”为发展主线,加快构建“一核两翼”发展格局,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产业活力、空间活力、队伍活力。
从空间格局来看,初步设想是,构建“大吴淞、东产业、西科创”组成的“一核两翼”发展格局。“一核”主要是指以大吴淞地区为核心的重点区域,对应市级“一环四向”规划,突出“大吴淞”对其他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两翼”主要是指东部“滨江产业带”和西部“科创集聚带”。其中,东部“滨江产业带”有面向全球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和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通江达海的上港九区十区和罗泾港,联通东西南北大动脉的高铁宝山站。宝山将充分发挥“三江交汇”的独特优势,从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推进,依托巨大的人流、物流、要素流,持续推动站港联动,加快发展港口航运产业和海洋经济,不断激发开放发展的活力,打造面向江海、链接全球的上海滨江门户。
西部“科创集聚带”有南大智慧城,上海大学、环上大科技园,以及数智南大、超能新材料、机器人、生物医药等市级特色产业园,将依托创新载体多样化、特色化优势,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串联形成全域创新之势,不断提高整体效应、平台效应、放大效应、辐射效应,打造内外联通、要素富集的区域创新枢纽。
到2030年,宝山将加快建设成为科创引领、战新集聚、活力迸发、开放共享、幸福宜居的国际大都市主城区,努力打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全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城市核心功能的新引擎和新时代现代化转型样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