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跳出大学刷题圈,从当个出题者开始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原本是无比憧憬的大学生活,却又陷入了集体“刷题”的圈子,不少大学生为了保研名额,仿佛重走了高中备考的老路。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钱军辉撰文讨论了这一现象,其中提到“每个人都做理性选择,可是加在一起就是共同做了件很傻的事”。
“理性之处”在于,“刷题”确实是当下实现保研的常规路径,对于许多学生而言,之前十二年寒窗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尽管“刷题”很辛苦,竞争令人焦虑,可这种焦虑反倒成了学习的舒适区。钱教授观察到,一旦没有题刷,有些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学习了。
而这一现象背后,也有非理性的从众意识。一位大学新生就曾发帖,称自己入校的第一晚就是在图书馆过的,身边的同学比自己还努力地刷题。“别人都在刷,我不刷就是不努力、不负责任”的负罪感,促使许多学生陷入看似忙碌却意义不大的误区。也难怪有学生发问,“你最近一次‘清醒地不努力’是什么时候?”显然这样的“刷题”,对大学求知起不到推动作用。
改变“刷题”现象的根子在于测试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变革。如今中高考都在实施改革,测试方式也已逐渐进入“新奇特”时代,通过“去模式化”让考试“无试可应”,本质上在矫正灌输式教育和“刷题”型备考。钱教授认为大学可以尝试把课程数量减下去,为学生深度学习“硬课”创造条件;或是扩大推免名额,弱化分数的指挥棒作用,增加研究成果在保研中的参考比重。
对大学生,钱教授的建议是不要让学习只停留在解题,可以尝试更多地提出问题。从“刷题”迈向“出题”,更多的是由被动受教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是应考思维向学术思维的跃升。数学家康托尔曾说:“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提出好问题,甚至是能“为难”老师的问题,考验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串联、融汇和活用,从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起在被动“刷题”中寻找解答问题的技巧,主动“出题”更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的。
不可否认,大部分学生进入高校深造,是为了将来实现高质量就业。然而,读研读博是求职的重要砝码,却并非就业的金科玉律。为了保研放弃更多求知、成长的机会,是否值得?靠“刷题”赢得的读研资格,与在大学里培养的底层通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哪个对个人未来发展更重要?这些问题虽非学术问题,却值得大学生们像钱教授建议的那样踊跃“出题”,并自我寻找答案。
大学生涯,是年轻人培养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关键阶段。“刷题”圈里的激烈竞争,究竟能给年轻人未来科研、就业带来多大作用?不妨听听心理学家鲍迈斯特的警句:“意志力是有限资源,无效竞争正在透支我们的心智带宽。”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