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临港高中生遇见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以青春好奇心探科学之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吴恺/图、视频
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现场,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流从未停歇。今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教育论坛上遇到了上海中学东校的高二学生——刘玎玎与刘佳程,带着对科学的热忱走进这场学术盛宴,他们不仅见证了顶尖智慧的交锋,更以少年视角,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初体验”。

扎实科学探索基础
好奇科学家思考轨迹
对刘玎玎而言,这次论坛邀约是一场“意外之喜”。“我真的从来没有想过能有这样的机会,太宝贵了。”谈及收到邀请时的心情,他的语气里仍藏着一丝激动。作为瞄准“强基计划”的学生,刘玎玎始终以“抓牢学科基础”为核心,而学校周三下午开设的强基拓展课程,则为他打开了探索科学的另一扇窗。

在众多学科中,数学与化学是刘玎玎的“心头好”,但他的兴趣并非停留在表面。比起实验现象,他更痴迷于基本反应的原理。“我喜欢探寻事物背后的深层逻辑,解锁世界的本源。”这份对科学原理的执着,也延伸到了他的实践经历中。
刘玎玎告诉记者,今年暑假,他走进上海多个高校,参与了大型物理实验课程,其中“黑盒子实验”让他印象深刻。“盒子里装着未知的电子元件,我们要靠检测推导内部构造。”他回忆道,实验的难点在于在未知中设计探索路径,需要先厘清每个电子元件的特性,再结合理论一点点试错。扎实的基础与老师的指导,成为他破解难题的关键。
即便日常学业繁忙,刘玎玎也总能找到平衡的秘诀:“做作业快、精力足,每天能挤出一点时间钻研兴趣,再加上每天一小时的运动,跑步、打篮球是常项,让我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与探索。”正如他理解的“高能量人群”,不抗拒挑战,激发自身潜能。此次科学教育论坛上,刘玎玎最想聆听的是科学家们思考的过程。“物理学习的核心是物理素养,我好奇他们如何设计实验、如何突破定论。”在他眼中,顶尖科学家的思维轨迹,远比最终的结论更具启发意义。
为兴趣毅然赴约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与刘玎玎一样,刘佳程也将这次论坛视为不可错过的机会。为了参加论坛,他曾在平衡学业压力与拓展科研兴趣间犹豫,但最终选择遵从内心:“有比课本学习更重要的事,那就是追寻兴趣。”高一时,他参与的上海市数学建模联校活动,让他初尝了科研实践的滋味。

当时,他与团队聚焦“城市交通流模型”,试图解决车流分配与无人驾驶场景下的最优路径问题。“建模之初,我们就遇到了难题,现实中的车流太复杂,丁字路口、岔路口太多,没法精细化建模。”刘佳程回忆道,团队最终决定“从简化入手”:先以最普遍的十字路口为基础,用点对点的网格搭建模型,再逐步增加变量、优化算法,慢慢拓展到大范围路网。这个过程,让他深刻体会到“从抽象到具体”的科研逻辑,也坚定了他探索科学的决心。
此次论坛,刘佳程特别关注和量子相关的讨论。“这是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核心成果之一,我特别想知道,科学家是如何设计实验,在宏观层面观测到这一现象的?”话语里藏着少年对前沿科学的好奇,也藏着对“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思考。
当两位临港高中生站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现场,他们的科学探索或许尚显稚嫩,却满含青春的真诚。从课堂上的公式推导,到实验室里的“黑盒子”破解,再到论坛上聆听顶尖科学家的分享,刘玎玎与刘佳程用行动证明:科学从不只是成年人的课题,青少年的好奇与坚持,同样能成为照亮未来的光。而这场“临港高中生与顶尖科学家的相遇”,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当这些少年成长为科研路上的追光者,他们今日的提问,终将成为明日探索的答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