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国赛金牌得主汤绮萱:用夜以继日的拼搏换来跳出框架的人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受访者/图
半路出家、自学成才,十九岁的汤绮萱在上个月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3D数字游戏艺术”赛项(世赛项目)金牌。明明是一个上海嗲妹妹,她的微信名却起得颇为霸气:传奇爆肝王。短短五个字正是她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用夜以继日的拼搏换来跳出框架的人生。
◇ 一颗勇敢的好奇心,让她决定临时更换赛道 ◇
此次的采访,约在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世界技能大赛3D数字游戏艺术集训基地——自十月起,汤绮萱已经正式进入了备赛状态。从市赛到国赛再到明年的世赛,她一共用了三年时间。

汤绮萱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就很喜欢动漫,她打3D游戏的目的不是为了体验获胜的快感,而是沉浸在动漫世界中。“我当时报考中高职贯通的第一志愿是美术方面的,希望以后可以成为一名插画师。但是,我之前没有正儿八经地学过绘画,专业分不高,没有被录取,后来就进入了设计专业。”
汤绮萱所读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和3D数字游戏艺术几乎不搭界,那么她是如何进入这个赛道的呢?转折,发生在她中职二年级时参加的一次数媒专业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她观看了一场关于数字角色建模的演示,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看着屏幕上原本虚无的网格体,在设计师的妙手下逐渐拥有了形态、肌理乃至灵魂,我被这种‘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所深深震撼。”那一刻,一颗名为“兴趣”的种子在这个十六岁少女的心中悄然种下,慢慢生根发芽。班主任一眼看中了这个浑身充满灵气和韧劲的孩子,鼓励她先通过自学的方式打开这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并争取代表学校去参加当年的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距离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只有短短三个多月的备赛时间,这个计划听上去简直是天方夜谭,要知道,当时,汤绮萱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白”。去还是不去?当然要去!在她看来,这是一个绝好的改变赛道,实现梦想的机会,必须要竭尽全力抓住!别人的备赛训练是从一到一百,而她需要从零开始。白天在学校练,晚上回家再加练,那段时间,汤绮萱平均每天只能睡四个多小时,这样的节奏让年纪轻轻的汤绮萱早早地就长出了黑眼圈,虽然累,但她并没有觉得苦,因为兴趣就是最大的动力。
“我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昏天黑地’地泡在B站里,找教程、跟着练,漫长而孤独。”汤绮萱回忆道,“我本专业所涉及的软件只有Photoshop,而3D数字游戏艺术则要涉及Maya、3D Max、八猴等四五个,这些都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真是两眼一抹黑。但是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硬’学、‘硬’练。我没有别的获胜筹码,唯一的办法就是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技能就是靠熟能生巧练出来的,我必须更快更准。”
除了要面对全新的软件、复杂的流程,还要适应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跨专业的学习之路,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清晰的目标让汤绮萱最终克服了重重障碍,夺得了星光赛的冠军,这也坚定了她要继续在这条赛道上奔跑下去的决心。至今,在汤绮萱的电脑里,还收藏着当时看过的一百多个教程,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只要一有空,她就会去刷新出的各种教程,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技能水平。
◇ 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能力,让她不断自我迭代 ◇
2025年年初,汤绮萱参加了上海市第二届职业技术大赛“3D数字游戏艺术”赛项选拔赛,该比赛的规格和参赛选手的水平要高于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于汤绮萱来说也是更大的挑战和更激烈的比拼。汤绮萱自学的各项技能已经无法满足比赛的要求,她只是以第五名的身份晋级决赛。在备赛期间,汤绮萱向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提出了请求,希望学校给予她更专业的帮助。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常重视汤绮萱提出的请求,校领导了解情况后,决定对汤绮萱给予全方位的帮助,安排各专业的老师对汤绮萱进行专业的指导,汤绮萱说:“当我带着问题向老师们求教时,无论是游戏专业课老师还是其他相关领域的老师,他们都从未因问题‘超纲’而拒绝,总是倾囊相授,耐心地帮我梳理思路、解决技术难题。”这种被学校信任、被老师鼓励的感觉,是她敢于在陌生领域不断探索的最大底气,内心也非常感激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培养。通过两个月的训练,最终取得上海市第二届职业技术大赛“3D数字游戏艺术”赛项的金牌并且获得代表上海市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的资格。
在备战国赛的期间,汤绮萱进入上海铂环学院(上海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训练基地)集训,训练基地的教练们结合汤绮萱自身的情况,仔细地分析她的优缺点,给她制定了全方位的专业训练计划。其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们也一直通过线上等各种方式帮助汤绮萱答疑解惑。
聊到这里,汤绮萱还向记者透露为了迎接国赛特别增加的心态小练习(抗干扰训练):“就在你刚才经过的食堂,我还在那里训练过呢!”原来,这次比赛的场地非常大,身边还时不时会有人走来走去,为了让她在比赛的时候可以更加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影响,集训队的教练特地安排她去学校嘈杂的食堂里训练,模拟比赛时的环境。

据介绍,与市赛相比,国赛多了“概念设计”这个环节,而这恰恰是没有绘画基础的汤绮萱的软肋。“这次比赛,对选手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了,需要六边形战士,不能有明显的短板,所以我只好‘硬’画。”说着,汤绮萱向记者展示了一些她的绘画作品,“幸运的是,之前打下的扎实基础在此刻发挥了作用——无论是审美素养、构图原理还是色彩理论,这些都是在广告设计与制作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都成为了我理解3D空间和光影的坚实基石。”
说到这次比赛中印象最难的部分,汤绮萱表示,是其中的临时加题环节。“后来在复盘的时候,不少选手表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的时候,心态就有点崩溃了,频频出错,丢了不该丢的分。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全部完成的任务,所以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判断出哪些地方多花工夫,哪些地方干脆放弃,在取舍之间,考验的不光是战术更是心态。谁的完成度越高,获胜的几率也就越大。”汤绮萱坦言,自己一开始也没有做出来,好在经过调整后,迅速恢复了状态,靠一个“稳”字拿到了金牌。
匠心织梦,不负青春。在汤绮萱看来,这次夺冠只是一个起点,希望接下去能有机会代表中国,站上世界技能大赛的赛场,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此外,作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的她,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带领更年轻的一代,继续在这条赛道上朝着梦想前进。
采访手记 青春不设限,追梦正当时
采访中,汤绮萱时不时调整着自己僵硬的脖颈——长期的训练,已经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印记。在她身上有一种很强烈的反差感,明明是一个软妹子,却很喜欢用“硬”这个字来形容自己:“硬”画、“硬”学、“硬”着头皮……在温柔甜美的外表下,是一颗坚毅果敢的心。正因为知道自己在起跑线上并不占优势,才更加努力地去啃这块“硬”骨头。
夺冠后,汤绮萱在给母校(上海信息管理学校)的一封信中写道:“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职业教育的精髓,或许不在于将我们限定在某个特定的专业跑道,而在于赋予我们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和一颗勇敢的好奇心。”这句话,也适用于所有正在理想的道路上奔跑着的青年朋友们,共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文 受访者/图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