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剧《红楼梦》上海迎400场,以舞蹈语汇书写中式美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受访者/图
10月22日至26日,由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在上海文化广场连演多日,10月25日晚,该剧在上海迎来第400场演出。大幕升起又落下,两个多小时的演绎如诗如画,中式美学在肢体流转间绽放出雅致而浪漫的光华。
这一晚,是民族舞剧《红楼梦》自2021年试演以来的第400场演出。谢幕时,舞者们第四百次向台下的观众致意,座席间爆发出最真挚的欢呼与掌声,持续十余分钟而不息,共同致敬这段缱绻瑰丽、跨越时空的“红楼一梦”。
主办方坦言,这400场,是走向人民、献给观众的400场。4年来,剧组跨越山海,走进41座城市,吸引近60万观众走进剧场,只为让更多人“入梦红楼”。一串又一串数字的背后,是无数观众用脚步踏出的热忱,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舞台上的生动回响。
就在不久前,10月15—16日,民族舞剧《红楼梦》刚刚在重庆施光南大剧院完成了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角逐中国舞台艺术最高政府奖——“文华奖”。尽管最终评审结果尚未揭晓,但剧组全体人员以极高的艺术水准和饱满的舞台表达,交出了一份诚意满满的答卷。
百场如一,是艺术的坚守,更是初心的映照。从首演至第400场,民族舞剧《红楼梦》始终以虔诚的态度,面对每一方舞台、每一位观众。在重庆完成评审演出后,剧组未停步于对荣誉的期待,而是继续东行上海,以第400场演出回馈观众。
民族舞剧《红楼梦》不仅是一台舞剧,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样本。它不囿于原著的厚重,而以现代审美解构经典,用身体的语言传递情感的厚度与美学的高度,让“红楼”不再是书架上的文字,而成为可感、可舞、可共鸣的舞台生命。
“几赴上海,一票难求”“有观众追随七场,从西安拖着行李箱直奔剧院”……这些真实的故事,成为《红楼梦》巡演路上最动人的风景。不少观众表示,每次走进剧场,都仿佛完成一次“文化的朝圣”,感受到中华美学精神的延续与生长。
观众阳仔今年15岁,此前没有走进过剧场,这次观演对《红楼梦》原著有了实感:“黛玉去世的时候,那块布轻柔地掉下来象征着她的离开、生命的结束,这让我很震撼。”阳仔妈妈对民族舞剧《红楼梦》四百场的坚持啧啧称赞:“了不起!带孩子来看,是她第一次‘遇见’红楼梦。感谢剧组用美的形式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观众王先生认为舞剧《红楼梦》是将名著文本转化为身体叙事的成功实践:“主创让《红楼梦》的情与美在当代舞台上获得了新的生命。”
民族舞剧《红楼梦》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获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登上央视《国家舞台》和B站跨年晚会;作为“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之一在京展演;去年更是成功出海,首次在新加坡连演四场,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文化自信。
“没有观众,就没有这400场的坚持。这份坚持,离不开以黎星、李超为代表的每一位主创和主演,他们用年轻的艺术审美共同打造了这部艺术作品,展现《红楼梦》中的人生百态。”江苏大剧院总经理、民族舞剧《红楼梦》出品人廖屹表示,“是大家的掌声、眼泪与不离不弃,支撑着我们一路走到今天。我们始终坚信,艺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最终更要服务人民。这部作品从诞生之初,就立志要用最真挚的创作回应当代观众对经典的期待,让传统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