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在日常生活中“看见”我们的老人
2025-10-28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一段没什么“大场面”的视频,在重阳节前夕火了。浙江嘉兴王店镇,244路公交司机金利军驾驶车辆将要进站时,见一位老奶奶拎着桶步履蹒跚走向站台,便不紧不慢地跟在老人身后,全程没有按一声喇叭,直至她安全走到站台后,再停靠等待她慢慢上车。这段“引擎慢下来的30秒”,成为重阳节前动人的一幕。

人们为这位司机点赞,不仅因为他的举动暖心,更重要的是他站在老人的角度,能够与老人共情。金利军师傅日常观察到,这位老奶奶时不时会来坐这趟公交车,老人腿脚不便、行动迟缓,于是采用“不催促,慢跟随”的方式,照顾到老人的生理不便与情绪感受。这种真诚以待的走心关怀,正是老龄化社会亟需的。

当前,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2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3.1亿人。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4亿。在“人人都会老”的现实面前,为老年人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不是短期工程,而是长期的民生课题。近年来,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在适老化硬件改造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增设防滑地面,建设提供助餐、康复护理等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站,公交车辆配备无障碍踏板,地铁站点覆盖无障碍电梯……肉眼可见的硬件提升,为老人构筑起了养老基础。

但硬件终究由人来操作,真正让养老有质感、有温度的,还得是人。就像金利军师傅,因为“不催促,慢跟随”的贴心,他驾驶的公交车成为诠释尊老爱老的温暖载体。而现实中却还有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有的社区养老站设施齐全,但工作人员态度敷衍,老人不愿前往;有的小区加装了电梯,却因未考虑老人的操作习惯,导致设备好看不好用。凡此种种,说明硬件的价值需要走心的服务来激活。多一份对老人需求的体察,硬件才能成为老人的贴心助手,而非冰冷的设施。

进一步说,发自内心地关照老人,不仅仅要考虑老人身体和行动的不便,及时伸出援手,更重要的是真正看见老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很多老人不服老,哪怕坐上轮椅,仍希望保持独立。不少老人有孤独感,他们不在意物质补贴,希望有人能陪着聊聊天。老人还有社交、感情、旅行等种种需要。总之,除了年事已高,老人在需求的多样性、渴望情绪价值等方面与晚辈并无差异。这些应该得到正视,并被认真对待。关键在于,要尊重老人的主体性,在维护其尊严和体面的情况下予以照拂。老人需要的并非特殊对待,而是基于平等的互助。因此,那种认为只要提供给老人物质保障,或者单纯把老人当“老小孩”哄的做法,都是有局限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是重阳节的应景口号,而应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这就要求子女多花时间陪伴父母,倾听他们的诉求。服务者要心怀真诚,把每一次服务变成对老人的关怀。整个社会要形成“尊重老人、关爱老人”的氛围,让老人能在生理上被照顾、心理上被理解、人格上被尊重。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陆天逸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