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这群学子迎来一堂生动的“民主实践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曹颖
10月28日下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迎来了一批特殊的代表。来自上海大学人才学院的第十九期学员、各学院的师生代表以及上海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学校的师生共计百余人齐聚于此,共同参与2025年“走进人大”模拟人大常委会主题活动。这不仅是一次生动的民主实践课,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
沉浸体验:在庄严肃穆中感受民主分量
自2008年上海大学人才学院首次开启“走进人大”的破冰之旅以来,这一活动已走过十八个春秋。从最初的尝试,发展到如今全校性、大中小一体化的民主实践平台,“走进人大”已成为上海大学重要的实践育人阵地。今年的活动中,首次邀请中学生共同参与,实现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新突破。
庄严肃穆的会议厅内,每一个座位都承载着代表人民履职的神圣使命。在模拟审议开始前,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宣传处工作人员为师生授课。之后,与会师生共同观看了市人大常委会履职片和会议厅介绍短片。这些视频资料带领大家回顾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来的履职成果和人大代表的履职风采,并通过介绍学生参与议案修改的具体实例,让在场师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更加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本次模拟审议聚焦《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草案)》,与会“代表”积极参与讨论,就条例内容提出建设性修改建议。同学们围绕如何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最后通过模拟投票表决通过了该条例草案。这一完整的民主实践流程,让师生们切身体会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青年智慧:优秀议案展现时代担当
今年的活动自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全校学生撰写的十余项模拟议案。上周五,上海大学校内举行了“走进人大”模拟议案评审会,市人大专家担任主评审,参赛队伍现场答辩,最终评选出的“最佳议案”与“精品议案”小组,也在此次人大常委会会议厅现场与大家分享、交流心得。
其中,邱雨瑶团队关注乡村振兴,创新提出“红色合伙人”机制,为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鲍佳炜团队则围绕“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建设,提出数字化转型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系统性方案,展现了上大学子对人民城市建设的深刻思考;袁金岚团队聚焦上海地铁运营痛点,提出通过智能监测与数据整合构建精准预警模型,为提升城市通勤效率提出青年方案。
这些议案不仅聚焦实际问题,更蕴含着青年学子对时代发展的深入思考。它们从不同维度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内涵——从城市治理到乡村振兴,从文化建设到公共服务,上大学子用智慧和担当践行着民主参与的青春誓言。
上海大学团委介绍,十八年的坚守与创新,第十六次“走进人大”主题活动的开展,让上海大学“走进人大”活动成为人才学院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代代人院学子的集体记忆。通过亲身体验模拟审议与投票表决的全过程,学员们不仅加深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更在实践中强化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和民主意识。这种沉浸式、参与式的学习体验,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在青年群体中落地生根的生动体现。同时,期待师生将此次收获转化为参与社会建设的实际行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曹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