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脑机接口成功“解译”中文意念语言!这支平均27.4岁的团队,正打开“人类2.0”的大门
2025-10-2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2025年,脑机接口技术迎来革新突破——中国科学家使用临床神经电极实现“意念说话”!当你还在为健忘或沟通障碍困扰时,上海的科研团队已让多位患者通过植入式神经电极,用脑电“说”出了中文句子。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正在改写人类未来的真实画面。

这项突破源自位于上海模力社区的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由李孟和赵芳夫妇领衔的团队,平均年龄仅27.4岁,他们以独特的“交叉学科”路径,通过一行行AI程序代码,将一组组跳动的脑电波信号实时“翻译”为中文信息,最终凝结成清晰的中文语句。这支青年团队不仅在脑机接口领域书写着中国技术方案,更让诸多曾被视为“不可能”的愿景照进现实。

也就在近日,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明确指出,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脑机接口已被纳入前瞻布局的未来产业,将与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共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顶层设计的确立,标志着脑机接口已从前沿科技探索,正式上升为驱动中国未来十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

  ※  “意念操控”,已悄然走进现实  ※  

在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实验室的一台电子屏幕上,《黑神话:悟空》的东方奇幻对决正激烈上演。美猴王孙悟空手握金光闪闪的如意金箍棒,与牛魔王在烈焰翻腾的火焰山前展开殊死搏斗,岩浆迸溅的热浪仿佛穿透屏幕扑面而来。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背后,没有传统游戏手柄的按键声,也没有键盘的敲击声——操控者是一位头戴轻便脑电采集设备的玩家。

只见这位游戏玩家正双眼注视着屏幕。念头一转时,孙悟空便灵巧地侧身闪避;意念凝聚时,金箍棒便如臂使指般划出凌厉弧线。每一次招式的衔接都精准如行云流水,仿佛玩家的意念直接注入了游戏角色的躯体。这令人屏息的一幕,正是脑机接口技术在消费场景的生动实践,也让人真切感受到: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意念操控”,已悄然走进现实。

脑机接口的“落地”远不止于游戏领域的惊艳亮相。实验室的一只机械狗同样让人啧啧称奇。随着另外一位研究人员用“意念指挥”这条四足机械狗完成障碍穿越任务,屏幕上实时生成的三维场景闪烁着绿色光点,当研究人员通过大脑“意念输出”前进的指令时,机械狗便迈着稳健的步伐向前行进;当他“思考”转向时,机械狗的关节立刻做出协调的转向动作,甚至能轻巧地跨越15厘米高的障碍物。

“系统的核心是建立‘意念-动作’的实时映射,”研究人员指着屏幕上跳动的脑电波图谱解释道,“我们通过解码大脑皮层的微弱神经活动,将其转译为机械狗能理解的控制指令,驱动机械狗完成实时的复杂指令操作。”这项技术的潜在价值令人期待——未来在地震救援现场,救援人员或许能在安全区域通过意念操控机器人,深入废墟搜寻幸存者,让危险的救援变得更高效、更安全。

  ※  当脑机接口遇上AI大模型  ※  

从“听懂”到“读懂”,人工智能正跨越从信息处理到生命交互的关键鸿沟,而当脑机接口与AI大模型相遇,更催生了无限可能。

2023年,ChatGPT凭借对人类语言的精准模仿掀起全球AI热潮时,人们惊叹于机器“听懂语言”的能力;而仅仅两年后,岩思类脑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已实现惊人的突破——通过结合脑机接口和脑电大模型技术,将临床患者脑中的细微神经活动解码为流畅的中文语句。

2025年春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将多根颅内神经电极植入一位癫痫患者大脑中。从该患者多个大脑区域的神经活动中,在0.5秒内精准解码诸如“我想喝水”、“明天天气怎么样”的中文语句。单句生成速度快于常人打字,未来可能让无法发声的患者顺畅表达需求。这一刻,整个团队为之振奋。

“这次我们和华山医院等合作在脑机接口领域的成果是植入式人类中文语言解码,这一解码离不开AI驱动的脑电大模型,解读语言方面的脑电信号,是脑电大模型的一项重要功能。”李孟说,采用脑电大模型,一方面是准确性高,声母和韵母识别的准确率都超过83%,同时可以在半秒内输出一个完整的中文语句,语句不限长度;其次是可以泛化,受试者只需要进行54个中文汉字、共100分钟的范式数据采集,经过训练的脑电大模型便可精准解读大脑神经活动中包含的声母、韵母等元素的信息,再经过语义转译后,实现覆盖常用汉字近2000个。

谈及该研究成果的难度,李孟解释说:“解读中文的脑电信号比英文难得多,因为英文的音素只有40多个,而中文包含声母、韵母还有四声音调的排列组合,音素可达400个以上。我们的外推率达到1:36,这已经是中文解码的最高水平,目前还在持续进行训练,希望可以积累足够多的样本后,在国际上发布这一研究成果。”

李孟表示,此次与华山医院合作的病人均为难治性癫痫患者,具备语言功能,借助了华山医院的临床设备记录读取患者的大脑神经电活动,进而通过脑电大模型解码成中文语句。这一科研成果意味着,未来可以帮助渐冻症或失语症患者重新建立语言输出的能力。

  ※  未来无限的“不可能”将成为“可能”  ※  

从游戏交互的惊艳亮相,到为失语者“发声”的生命温度;从用脑控万能遥控器到与元宇宙交互,脑机接口正在打开“人类2.0”的潘多拉魔盒。当技术突破的光芒照进现实,在李孟团队的合力下,那些曾被视为“不可能”的想象,正慢慢成为可能。

作为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岩思类脑首席科学家李孟坦言,跨学科基因是团队最鲜明的标签。李孟博士期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从事机器视觉研究,因对生物大脑视觉信息处理机理的好奇,前往美国佐治亚医学院转入神经科学研究,随后赴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还曾在德国马克普朗克学会生物控制论研究所担任研究科学家,2021年回国任职。而他的爱人赵芳博士则从卫星光通信领域跨界投身脑机接口系统研发。投入脑机接口这一研究领域,两人一拍即合。而这种“非典型”经历让他们坚信:脑科学与AI的融合是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

谈及当初为何选择回到国内发展?李孟说,临床资源优势是团队快速成长的土壤,他坚信中国丰富的临床数据会成为脑机接口研究的“金矿”。通过与华山医院国内头部神经外科团队合作成立脑机接口脑电联盟iBRAIN,累计采集了上百例癫痫患者的颅内脑电数据——这一规模是全球第二大同类数据库的数十倍。这种“数据红利”帮助团队训练出更精准的脑电大模型,在脑机接口解码能力取得了领先水平。

“正是因为有了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大规模临床数据的支撑,才让脑电大模型既精准又贴合真实需求。这就像AI不仅能‘听’你说什么,还能‘懂’你没说什么,”李孟形象地比喻,“未来的人机交互会像与朋友聊天一样自然,不需要刻意‘指令化’表达。”正如团队的slogan所言:“用最前沿的科学,做最大众的产品”,岩思类脑正在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脑机接口之路,通过脑电大模型的解码突破,团队在脑疾病筛查、脑控外设、中文语言解码、大脑状态神经调控等应用场景下,整合硬件开发面向大众的脑机接口系统——在人工智能深刻改变世界的今天,这份初心正是技术向善的最好注脚。

如今,中国科研团队用硬核数据证明:人类离“思维即语言”的未来,只差一步之遥。当技术微光穿透学科壁垒与伦理迷雾,照亮的不仅是人机交互的新可能,更是人类对生命尊严的永恒追求。这场跨越科幻与现实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  对话  ==  

我们是一支“眼中有光”的年轻团队

记者:从2009年您从计算机领域跨界脑科学,到如今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全球领先成果,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李孟:2009年初到美国佐治亚医学院时,我连神经元的基本结构都不懂。但正是这种“门外汉”的视角,让我敢于用计算机算法解读神经信号。

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成绩,主要是团队的合力。我们团队40多名成员来自6个国家的多所知名高校,涵盖神经科学、计算机、材料学、电子工程等11个专业。每周的“头脑风暴会”上,来自各种背景的有趣思想相互碰撞,总能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记者:2021年回国时,脑机接口还像个科幻概念,您是如何组建起如今这支团队的?

李孟:那时脑机接口尚未成为热点和共识,当我们坚定布局算法与数据研究时,不少人觉得“太超前”。团队招聘时,很多候选人一听“脑电解码算法”就摇头,最终能加入的,都是听完我们的愿景后“眼中有光”的年轻人。

如今,这些“追光者”已成为核心力量:00后算法工程师开发的脑电预处理算法,将信号噪声降低40%;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背景的博士团队发现多脑区协同编码机制,让语言解码效率提升一倍。

我们团队平均年龄27.4岁,他们更敢想,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这个信念支撑团队穿越行业周期,而我们并非在传递光,是大家被同一个目标点燃了。

记者:现在脑机接口成了热点,您认为“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下一个里程碑是什么?

李孟:让非侵入式设备实现精准语言解码。目前,语言解码已能够使用植入式能做到,但谁愿意在脑袋上开个口子呢?我们的目标是,戴个头环就能让渐冻症患者和家人视频聊天,让失眠者用意念调暗灯光。到那天,或许有人会说“原来科幻里的事,真能被一群年轻人干成”。

我很为团队自豪。光从来不属于某个人,而是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方向,为同一个目标努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