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热爱新知和生活的人双向奔赴!在老年大学“爆改”课程的Z世代
2025-10-2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你有想象过老年大学里的学习会是一派怎样的光景?是只有传统的合唱、广场舞,抑或是书法绘画的教学?一切都是缓缓的、悄无波澜的?连授课的老师都是退休返聘的年纪吗?事实是,我们自身的视野小了。

在沉浸式环屏体验教室里,老年学员们的眼里闪着光,一群在老年大学教课的Z世代,硬是把“科技+传统文化”玩出了新花样。当屏幕上浮现出动态的戏曲人物、流动的山水画卷,老年学员跟着画面里的动作学招式,还能边念诗边互动时,年轻人都心生向往,多希望秒变成听课的一员。

这群青年教师面向老年教育有着什么独门秘籍,又“爆改”出怎样广受追捧的潮课?值此重阳节到来之际,青年报记者走近这群年轻人。

一场因热爱而起的双向奔赴,让传统与科技在课堂共生

刘敏,90后,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毕业后,在虹口区老年大学从事老年美术教育整十年了。这是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来了就从未离开过。刘敏说,每一天都很快乐,毫无“班味”。

“绝对没有虚言。”刘敏始终觉得,这份工作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一场与学员、与文化、与时代的双向奔赴。从最初沿用对传统学生的PPT授课模式,到如今打造环屏沉浸式课堂、创建AI智能体,每一次课程迭代都源于“让老年学员爱上艺术”的初心,也让她在教学相长中收获了独一无二的成长。

■ 讲台从来不是“任务式教学”

对刘敏来说,老年大学的讲台从来不是“任务式教学”,而是一场因“热爱”而开启的双向奔赴,教学十年,她也快乐了十年。

“这里的学员都是带着纯粹热爱而来,没有功利心,全是主动求知的热情,这种氛围让教学变成了很轻松的事,根本不用费心调动积极性,反而还常常被他们专注握笔、认真琢磨的样子打动,教这样一群‘眼里有光’的人,本身就是种享受。”

刘敏感到,更珍贵的是那份“教学相长”的默契。在赏析传统绘画时,她讲的是书本里的技法流派、历史背景,而学员们会带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享独特感悟:有人看《富春山居图》里的远山,会想起年轻时在乡下见过的晨雾;看马远夏圭的画,那些寂寥空灵的画,会有一种阅尽千帆后的从容淡泊感。

这些不是书本能教给她的人生智慧,却让每一堂赏析课都有了温度。也正因如此,十年间,她把从学员身上了解到的这些鲜活的观画感悟融入课程,让原本单一的知识讲授,变成了有故事、有共鸣的艺术交流,这恰是学员赋予课程的生命力,也是学员的反馈,让她的课程越来越丰盈。

刘敏提及,可能因为发声位置不科学,讲久了,她的喉咙就易哑,但她并不为意,因受学员热爱的感染,内心始终澎湃,完全可以将之抵消,这也让她确信,坚持这份事业始终有最大的动力。

■ 让平面古画在环屏里“复活”

卷轴从中间向两侧缓缓打开,和着国风音乐的流淌,恢宏的《千里江山图》在荧幕上徐徐铺展环绕,高山流水被动态演绎,在沉浸式环屏体验教室里,老年学员们仿佛就置身在璀璨的绿水青山中,目不暇接。

“大家猜猜看,这幅原作是有多长?现在又是收藏在哪儿?”……与刘敏的互动中,学员们得知,真迹很难看到,但12米画作的细节里藏着太多的故事。在视觉震撼和好奇心驱使下,新课便开始了。

这是今年10月中旬刚刚首秀的《传统绘画赏析·千里江山图》,通过沉浸式的观感和触屏互动,在老师的讲解下,了解画作的历史背景和画家生平,进而体验国画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过程。

刘敏说,十年课程迭代,自己始终以“守传统、融科技”的思路,以美术专业夯实课程根基,用新鲜技术拉近学员与艺术的距离,扛起普及传统文化的责任。

最开始,她沿用教美术专业学生的那套模式——靠PPT放插图、讲知识点,结果学员觉得枯燥,传统绘画赏析不容易推下去。之后,她反复尝试调整,不断优化内容,同时也赶上学校推进数字化教学场景建设的好时机,因而,现在有了“环屏沉浸式交互式学习”的新潮范儿。

当平面古画在环屏里“复活”,学员仿若走进画中的山水庭院。交互式设计让他们点一下画里的插件,就能跳出技法讲解、色彩知识讲解,让艺术不再高深莫测,而是变得“可行可走”和“触手可及”。

“纸寿千年绢八百”,1000多年的古画何以保存至今,这背后也关乎一个珍惜、热爱和坚守的故事。教学中,刘敏也总满含感动去讲述。

■ 打磨3个智能体投入教学

虽是艺术教学领域,但90后对新鲜技术有着天然的敏感。刘敏把平时总爱琢磨的AI工具,变成帮助老年学员“玩着学”的课堂帮手,让课程既守得住传统,又跟得上时代。在《千里江山图》之前,刘敏已经在《清明上河图》赏析中用上了AI教学。

她想着,如果让“张择端本人”来聊画,会不会有不一样的课堂水花?她先用豆包AI生成了一个形象——穿宋代服饰的年轻男子,再用即梦AI让他“活”起来,让他站在现代展厅里,刚好对着自己的《清明上河图》,开口邀请学员:“大家好,我是张择端,今天想和你们聊聊我画里的汴京故事。”

这段动态视频用来做课程引子,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之后,刘敏还做了“张择端智能体”,视频没讲完的内容、学员好奇的细节,都能以“张择端”的口吻互动答疑。原本有着距离感的古画,突然就有了“对话感”,而且在课堂之外仍然可以开展无限学习。

一发而不可收,刘敏又制作了其他两个智能体:一个是“笔刷同学”,当学员课后琢磨绘画技法时,它能随时答疑,像个24小时在线的教学小助手;还有“小刘老师”,那是刘敏自身的一个智能体,除了补充分享美术知识,还能帮大家查“上海今天有哪些艺术展”“展览里有哪些必看作品”。

“学员语音提问,智能体语音回答,解决了老年学员打字的麻烦和看小字的不便。”刘敏说,这些尝试不只是让课程变有趣,更意外的是帮老年学员拉近了和AI的距离。他们从“没听说过AI”到“用AI问画展、问技法”,甚至会主动跟她聊“这个智能体真方便”。这何尝不是帮助老年学员跨越数字鸿沟,让他们跟随时代,不脱离社会,与时俱进的一个好办法?

刘敏说,老年美术教育从来不是重复教学,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不断寻找让文化“活”起来、让学员“乐”起来的方式。她用专业知识把传统文化拆解成可互动的内容,再用技术手段搭起桥梁,既让传统绘画不再高冷,也让学员感受到“科技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这也是课程十年迭代里,最让她有成就感的地方。

“未来,我想继续打磨课程,既守住传统文化的根,也用好科技的力,陪学员们在艺术的海洋里,继续感受生活与时代的美好。”刘敏期许着说。

入职一年的“萌新”,课程创新步履不停

相比刘敏的从教十年,1999年出生的南紫柔,是虹口区老年大学2024年招聘中最年轻的教师之一。一年后的今天,这位“萌新”已是倍受学员喜爱的舞蹈教师。

作为舞蹈编导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与身边同学相比,她的择业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实则却饱含深意,不仅为老年大学注入更为蓬勃的青春活力,也让自己在这份独特的为老事业中绽放出光彩,收获成长与蜕变。

■ 以创新回应渴望的双眼

在东北师范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时,因社会实践而接触到为退休教职工上舞蹈课,年逾六旬的学员们展现出的热情,深深触动着南紫柔。这些老年学员并不满足于“随便动一动”,而是渴望真正学会、学精,甚至主动追问“这个动作标准吗”“该用怎样的情感表达”。后来,在网站上看到虹口区老年大学招聘启事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经过一番考核,她顺利入职。

老年学员认真练习每一个动作,课后反复琢磨,脸上洋溢的笑容,是南紫柔从未在其他教学场景中见到的纯粹与真挚。这种热情驱使她用创新教学去回应那一双双渴望知识与进步的眼睛。

和《千里江山图》同期亮相的原创新课《武戏》,以自然界植物的生长姿态与精神气质为灵感,编创出圆柏戏、劲草戏、松枝戏、藤蔓戏、春笋戏、文竹戏、柳条戏和胡杨戏八大独特且韵味十足的武戏动作。每节课针对特定身体部位进行科学训练,让学员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享受表演的乐趣,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

这门新课,就是由南紫柔和另外两名硕士毕业的青年教师谭湘媛、荣磊一起形成互补研发团队联合研发的。谭湘媛是1999年生人,荣磊则是1994年生人,分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体育大学,都有很厚实的专业底蕴,又有创新的冲劲。

课程中,南紫柔、谭湘媛负责艺术融合设计,把控舞蹈与武术动作的衔接适配,将植物形态的灵动与精神气质的内涵融入动作编排,同时统筹课程的节拍韵律、速度调控、音乐搭配及视觉呈现效果,确保艺术感染力;荣磊作为专业武术教师聚焦动作核心,注重规范武术动作的专业性,并严格把控每个动作的健身科学性与实操有效性,适配不同学员身体需求。 

■ 学员满意就是最好的激励

让南紫柔开心自豪的是,课程创新突破单一艺术教学边界,将武术、舞蹈、音乐、诗词、书画、自然科学与数字技术等多种元素巧妙结合,搭配180°沉浸式触感环屏设备,又为学员打造沉浸式练习与展演场景,实现传统艺术、人文素养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我们还设计了课程的便携式手册和学习资料,供学员参考学习。”南紫柔对此打CALL。

学员的特点、需求和反馈,就是这些老师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和“爆改”课程的“缪斯女神”。南紫柔观察到,老年学员绝非暮气沉沉的代名词,他们有着巨大学习潜力和创造力。他们很想要更创新、更个性化的内容,对于AI等新科技也有很高的接受度。

有的学员希望把舞蹈动作编成“三五分钟的操”,方便在家练习;有的学员想把舞蹈融入模特走秀,让表演更丰富……南紫柔开始为学员“量身定制”舞蹈动作:弯腰有困难,就换成手臂动作;幅度太大不适应,就调小幅度和力度……几乎每个舞蹈作品,都进行了二次改编。

“不久前,一群学员在外旅行时,还在风光秀丽的目的地拍之前所学的舞蹈视频给我看,在那一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有了具象感,也让我再次确信这份事业的意义和价值。”南紫柔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