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在岛上用声音打捞诗意
2025-10-29 青年

甜河(左)和孩子一起念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黄浦江的波涛声里,混入了一阵清朗的诵读。十月的江风裹挟着几句诗句,在复兴岛的岸边低回。身着黑色长裙的甜河站在人群中央,闭上眼睛,轻柔地念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里克·沃尔科特的诗句。

本名汪嫣然的甜河是一个90后文艺女青年,她有好几个身份,是艺术工作者,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候选人,也是一名诗人。在这个秋日的下午,她领读的声音诗歌工作坊,形成了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岛民艺术计划”中一个有趣的场景。

  ※  在江边用声音“写诗”  ※  

10月25日、26日两个下午,“岛屿传声:诗歌开放麦”的现场,甜河精心挑选了以“岛屿”和“河流”为主题的诗歌文本。她不仅准备了里尔克、沃尔科特,还带来了张枣、昌耀等中国当代诗人的作品,文本散落在滨江的空间里,像等待被唤醒的种子。

“你可以独自上台,用口技、道具、身体动作诠释你所想象的存在;也可以三两结对,扮演‘水流’与‘石头’,或是‘岛屿’与‘大海’,以节奏靠近彼此,以气息回应彼此。没有标准的剧本,这是一场读诗会,也是一次身体的即兴演出,一场关于‘如何流动、如何感受’的练习。”甜河向参与者解释着规则。平时在美术馆、学术机构里做着本职工作的她,此刻更像一位引导者,期待着声音的奇迹。

最打动她的是一对母女。母亲用柔软的吴语诵读,女儿接着用普通话接上下一段,两种声音交织,像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另一位路过的小姐姐随机加入,对昌耀《海的小品》进行了充满戏剧性的演绎,引发了全场的呼应——大家共同模仿起海潮的轰鸣。那一刻,诗歌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成为了集体的呼吸。

“诗歌其实可以亲近所有人。”甜河告诉记者,那两对母女,几次上台用普通话和方言演绎诗歌,那种参与的热情特别温暖。还有那些年长的市民,他们可能只是静静地聆听,但你能感觉到,诗歌在他们心里引起了共鸣。

  ※  从爱好走向创作  ※  

甜河的诗歌之路始于十三四岁。在安徽潜山长大的少女时代,她偶然接触到里尔克、特朗斯特罗姆、策兰等诗人的作品,那些简短而有力的诗句被她形容为“像斧子一样劈开直觉”。

“很多人的入门诗歌都是从短诗开始的。”甜河回忆,“当诗句把意象打磨得像钻石一样坚硬时,会有直击心口的感觉。”特别是保罗·策兰和特朗斯特罗姆的短诗,那种瞬间的冲击力让她意识到,诗歌是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艺术形式。

大学时代,甜河开始尝试创作。2014年,她作为新人获得复旦大学“光华诗歌奖”,这成为她诗人履历的正式开端。从读者到创作者的转变,让她对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

“早期写诗更随性,更快乐。”甜河坦言,“但认领诗人身份后,我更加意识到诗歌不是个人的所有物,不是‘因为我写的我怎么样都行’。”她将诗歌创作比作艺术家对待雕塑或绘画:“多一笔少一笔,多一个笔触少一个笔触,这种明暗的变化都是有区别的。”

  ※  以现代诗融合古典意象  ※  

甜河的诗歌有着隐秘的古典性,但这并非通过堆砌固化意象完成,而是经过消化和再生后的深层同构。

在诗作《万古愁》中描写燕子时,她巧妙地绕开主体,去刻画风:“偷来阵阵纨绔的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海桑田之感,被这一意象勾勒出来。

她也格外注重词汇的古典性修饰。“减损你,皓首穷经的杜鹃花”,诗句中的“损”字是对谓词“剪”的结果修饰,这种用法在古诗中很常见,如苏轼的“萦损柔肠”,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我现在创作的诗,想从晚唐五代和早期宋词中汲取一些被低估的元素。”甜河阐述她的创作方向,“我们的古典诗词传统一直被认为非常严肃,多与士大夫心境有关,但那些表现宴会、惆怅场景的部分,古人对于感官的探索,在今天看来非常现代。”

她提到学者江若水的《古典式的现代性》一书,在她看来了,李商隐、李贺、温庭筠等诗人对意象的使用其实非常现代。“我希望从古典文学中找到与现代语言形式相通的东西,但不是简单衔接。”

  ※  想塑造一个诗歌世界  ※  

甜河还记得刚开始写诗时的孤独感。“最开始身边喜欢诗歌的人的确不多。”诗人总是跟独处有关,跟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有关。她也理解这种孤独不仅仅是诗人的特质,更是现代个体的普遍处境。

“在一个极度原子化的情况下,虽然大家都能感同身受这种状态,但平时缺少一个场合去共享这种情感。”甜河说。这也部分解释了她为何会投入诗歌的公共传播。

拥有诗人、艺术工作者和哲学研究者多重身份的甜河,认为这些身份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我作为诗人的身份,它跟我想塑造的一个世界是有关系的。”她希望塑造出有辨识度的美学风格,延续汉语新诗的探索路程。

“汉语新诗是跟新文化运动一起发展起来,经过卞之琳、张枣等国内大诗人的拓荒,仍处于较为年轻的时期。”甜河告诉记者,“新诗在血脉上与传统有所割裂,这跟那个时代的诉求有关。但一味告别过去,意味着少了一些养分的滋养。”

甜河学的是哲学,她说自己会有意避开与诗歌的直接融合。“我想探索更多感官性的东西,这些往往更加直接。如果加入很多理论性的词语,会显得在卖弄词汇。”但她也承认,诗和哲学在深度上是相通的,“它们都是那种直抵人心、击中灵魂的东西。”

  ※  寻找诗歌的公共性  ※  

“这是我第二次做这样的声音尝试,很惊喜。”甜河告诉记者,不少观众表演性都很好,能够理解字词背后跟声音有关的东西,“大家都有很大的潜力。”这两天的下午,甜河觉得自己与参与者们共同证明了一件事:诗歌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或许只是在等待一句邀请。

也因此,甜河现在更加注重探索诗歌的公共性。去年十月,她受策展人王晓松邀请,在苏州当代美术馆做了第一场声音诗歌开放麦活动,反响出乎意料地好。

“诗歌走进大众的方式,其实就是大家聚在一起,激发大家用声音来重新诠释诗歌,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再创作。”甜河说。而当诗歌被共享时,它便成为连接孤独心灵的岛屿,成为每个人都可以抵达的彼岸。她坦承自己原本是“以视觉为主的诗人”,更注重意象的色彩、形状、质地。通过这两场声音诗歌活动,她开始探索诗歌中声音的可能性。

“我觉得诗歌比较好的一点,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阅读,获得一本诗集的成本很低。”甜河说道,如果要欣赏一幅名画,可能只能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看到,而且只看照片和看原作的感动是不一样的,而诗歌能够平等地让所有人在各个地方分享同样的感动。

未来,这位90后年轻女诗人希望将这种诗歌分享活动常态化。“我想尝试培养一些诗歌社群,不仅仅在复兴岛上,也可以在上海的其他空间里,户内或室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