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叶子”徽章、负责礼宾接待,上海建桥“小叶子”以青春之力赴进博之约
2025-10-30 青年

孙晨睎(左)、顾博文(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志愿服务队伍中,上海建桥学院的“小叶子”们以独特的热情与专业,成为会场里一道亮眼的青春风景线。孙晨睎、顾博文和周慧勇三位礼宾接待岗志愿者正是77名建桥“小叶子”的缩影,他们虽有不同的服务经历与特长,却有对志愿服务相同的热爱,他们用行动诠释建桥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以专业和热情搭建服务桥梁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小叶子”孙晨睎今年不仅是学校礼宾接待岗位“小叶子”负责人,还是学校小叶子的“赋能者”。为了激发志愿者的热情,他参与设计代表学校“小叶子”形象的徽章与物资包。

在构思徽章时,孙晨睎围绕“传承性、创新性、实用性”三大核心思路展开创作,“我保留了第七届进博会徽章的一些经典元素,将学校的‘育人桥’符号与第八届进博会的‘8’字造型巧妙融合,既体现学校办学使命,也象征志愿服务精神的延续。”为了让徽章更具辨识度,他还巧妙加入“四季元素”,搭配学校特色建筑与标志符号。在实用性上,他精选高品质材料,让徽章既美观大方,又能经得起日常佩戴的磨损。

谈及设计过程,孙晨睎用“荣幸、挑战与责任交织”来形容。作为设计者,他深知作品承载的意义,“徽章不只是装饰品,它承载着小叶子的精神风貌,更代表着学校对志愿者的支持。”因此,从灵感闪现到反复修改,每一个细节的调整都经过仔细斟酌,“每一次修改都希望让徽章更加完美,既要让作品有设计感,更要有‘温度’,能传递出我们的服务理念。”

这份责任感源于孙晨睎去年的进博会志愿服务经历。第七届进博会时,他感受到了志愿者用心服务、嘉宾真诚反馈的双向温暖。今年再次报名,他说,“我想从‘参与者’变成‘赋能者’,把专业技能用在实处,也帮更多同学快速适应岗位,让自己的收获转化为实际帮助。”

以应变能力做好服务保障

礼宾接待岗既考验着专业服务能力,也需要应变能力。同为该岗位的“小叶子”顾博文虽然是首次以志愿者身份参与进博会,却早已在校园志愿服务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他曾担任校园开放日与新生锻造营志愿者,也是学校特色活动“权益脱口秀”的策划与宣传者,这锻炼了他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为了让“权益脱口秀”更有吸引力,他花费了不少心思,“我主要负责打磨赛制,比如设计抬杠环节和辩题反转,鼓励学院选手之间的良性竞争,增加综艺性,真正还原脱口秀的现场属性,让活动更有看头。”

这份活动策划经验,也让顾博文对进博会志愿服务充满期待:“进博会作为全球性顶级盛会,是践行责任的舞台、成长的阶梯和传递温度的桥梁。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很愿意在这里贡献力量、绽放青春,用无微不至的服务展现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

周慧勇

同样作为礼宾接待岗位的建桥“小叶子”周慧勇,其临场应变能力成为她服务进博会的核心优势。在校团委工作期间,她曾深度参与“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主持人大赛”等大型文艺活动的全流程工作,从策划案撰写、节目排练、场地协调,到现场指挥与突发情况应对,积累了扎实的实战经验。

她回忆道,“一次主持人大赛现场,一位选手的话筒突然故障,我立刻凭借提前准备的预案,协调后台技术人员快速更换设备,并引导主持人用串场词稳住现场节奏,最终让活动顺利衔接。”这份应对临时问题的冷静与高效,也让周慧勇在进博会礼宾接待服务中更具底气。

结合她所读的秘书学专业,她还总结出一套接待细节准则,包括信息预判与主动服务,动态观察与无声关怀,时刻留意嘉宾的微表情与肢体语言,以及空间与隐私的尊重,让服务既专业又贴心。

无论是用专业设计传递温度的孙晨睎、用经验与热情搭建桥梁的顾博文,还是以灵活应变保障服务的周慧勇,他们都是上海建桥学院“小叶子”的生动缩影。在今年进博会的国际舞台上,他们将展现出个人的成长与蜕变,也将传递上海青年的担当与温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