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年轻的敦煌人
2025-11-02 生活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文  李肇/制图

十年前,我坐着绿皮火车穿越河西走廊,经武威、张掖、酒泉,抵达敦煌。如果说此前还能从窗外望见祁连山上的绿荫,那么在敦煌下车的那一刻,满眼就都是黄色了——地是黄的,山是黄的,天也是黄蒙蒙的。而且风很大,那种连绵不绝的大。后来驱车去敦煌西郊的汉长城遗址,我在风化坍塌成丘状的土垄旁徘徊了十来分钟,只觉得整个人都要被吹干了。

我忽然想起《左传》里的故事。齐侯派连称、管至父驻守边疆,约定以一年为期,期满后派人换防。一年到了,齐侯没派人来,连称和管至父发动叛乱。早先读这个故事不太理解:齐侯失约固然不对,但你们何至于造反?站在河西走廊最西端那一吹几千年的风沙里,我明白了:确实很难熬下去。

但有那么一群人,硬是在这苦寒之地扎根了一辈子。

1943年2月,39岁的常书鸿沿着古丝绸之路,伴着声声驼铃,来到敦煌。翌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成为创始所长。往后余生,他的人生轨迹和敦煌紧紧缠绕在一起。1947年,在上海长大的李承仙因倾慕莫高窟石窟艺术,前往敦煌,后与常书鸿结为伉俪,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对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事业之中。同样在上海长大的樊锦诗,自1963年来研究所报到,守护敦煌超过一个甲子,退休后仍心系敦煌,成立“樊锦诗基金”,先后捐款2000万元,支持敦煌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那一次,我在敦煌研究院见到了樊锦诗。她头发花白,精瘦干练,回忆往事条理清楚、淡然从容,谈及敦煌艺术,眼睛一下子亮了。那种诚挚的爱,我记忆犹新。当时脑海里就蹦出一句话:“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因气候环境变化,敦煌早已不是千年前那个荒漠绿洲了,但辉煌灿烂的莫高窟、极富学术价值的藏经洞文献,是能滋养人的。一代又一代敦煌人,在守望敦煌。他们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被敦煌滋养着,因而永葆年华。

被滋养的又何止敦煌人。敦煌人的接续努力,让敦煌艺术跨越戈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从国内多个城市的敦煌艺术特展到远赴海外的文化交流展出,大众得以近距离领略壁画的绚丽、彩塑的庄重,真切感受敦煌艺术的生命力。敦煌文献的解读也在不断深入。学者持续整理、研究,更借助数字化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让珍贵文献能被更多人查阅和学习。

这些扎实的保护、研究与推广工作,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滋养我们的文化养料,也将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持续散发着温暖而深远的生命力。

青年报记者 唐骋华/文 李肇/制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