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号载人推进舱总装团队中,年轻人挑起大梁
2025-11-0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通讯员 胡志鹏/图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近日成功发射,回望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推进舱“诞生”的岁月,位于上海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里一批“85后”“90后”航天人已然挑起大梁。

  ◆  扛起责任,打通数据传递通道  ◆  

在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推进舱总装期间,八院149厂“85后”吴文杰荣升为一名父亲。他曾说,这艘飞船和他的孩子同龄。彼时起,他肩上增添了一份责任。

面对“一年造多船”的总装量,位于飞船旁的“空间飞行器领域看板”能够直观呈现生产进度,实现了生产现场数据的提取、集成及可视化。在总装期间,149厂总装团队将信息化数据采集纳入到了生产基线管理,吴文杰总会及时将每一次操作后的数据记录到系统中,从而确保总装阶段的产品保证工作,做到了全要素可识别、数据可量化、记录可控制。

如此,吴文杰不再需要每日询问各产品总装状态,只需“轻轻”点击现场看板,就可以在弹指间掌握飞船总装的工艺信息、质量信息、配套信息、产保管理、工作计划等九项关键信息,使得生产计划同总装现场此呼彼应。

吴文杰介绍,数字化技术已经悄然应用到了总装的每个角落,涵盖工艺、计划、配套、操作、检验等各个环节。为了进一步满足总装与试验任务的连贯性,149厂总装团队开发了一套适用于外场试验的质量数据信息系统,推动总装流程数字化转型。如此,团队便可通过该系统实现多维度数据记录、多场景信息展示,从而拥有了质量数据“厂内-外场”离线传递的新通道。

  ◆  火眼金睛,守住一方天地  ◆  

在成长的奋斗路上,他处事不惊,默默无闻,专注做好一件事。在型号的研制中,他苦学原理,勤练技术,练就一身好本事。凭着这股子韧劲,149厂“90后”葛佳骏成为了中流砥柱。

为了守住舱体的“一方天地”,葛佳骏和团队从工艺保障、总装流程、操作方式出发,以“风险点”“风险阶段”“风险类型”为基准,识别出了“危险性操作”“关键性操作”“高难度操作”“易错操作”四类特性,并对其进行“星级评定”,从而明确操作工序和风险防控措施,做到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葛佳骏曾说,总装不但要做精品,更要做“放心的产品”。

“做放心的产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需要十足的底气。专注总装流程是他的“重拳”。为了适应“高强度总装”的新要求,葛佳骏在每一次操作前都会进行一次推演工作,梳理飞船的装配内容、装配流程,充分识别操作风险因素,从源头上对质量进行了把控,从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在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推进舱总装测试期间,葛佳骏正俯身于错综复杂的电缆间,发现飞船舱体的穿舱电缆与充气管路间距仅剩50毫米。为此,他立即抬手叫停操作,并明确指出,该空间应当满足60毫米的安全距离。正是因为葛佳骏对产品质量的敏锐度,他总能将停留在工艺文件上的“风险防控”逐一同产品相匹配,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每一项工作,为飞船总装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  行稳致远,撑起一把防护伞  ◆  

149厂“90后”刘峰均已经在岗位上“摸爬滚打”八年有余。在他的眼里,质量检验无小事,“慎之又慎”这四个字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始终对标“零缺陷、零隐患”的检验标准,从而为飞船撑起一把防护伞。

“安装位置清洁了吗”“电缆保护到位了吗”“导热硅脂涂匀了吗”……刘峰均时常向总装人员发出一个又一个“疑问”。面对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推进舱的总装检测要求,他不放过每一处细节、每一次检测,确保将总装流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产品的每一项要求、过程的每一项操作细节都能被牢牢地锁定在他的相机中。

同时,为了更好地确认产品总装质量,刘峰均和团队针对照片、视频等质量记录,按区域、功能进行分类收集和整理,提出了从型号研制流程和产品配套两个维度的记录方法,确保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推进舱从总装开始到发射、从局部到整体的记录完整性和准确性。

刘峰均曾说,总装检验并不是产品质量的记录者,而是产品质量的保护者,要守好每一个关键点,做到全过程跟踪监督,真正为产品撑起保护伞,让每一艘飞船都能圆满完成试验任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通讯员 胡志鹏/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