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G5田园”遇上“洋学生”,在田埂上演乡村振兴实践课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 受访者/图
随手采摘蘑菇、活鱼在手里翻飞……来到金山廊下镇,来自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的德国交换生与大学生们共同体验乡村生活。在为居民服务的党群服务中心,生产蘑菇的现代化“蘑菇小镇”,他们亲眼见证基层党建与治理的力量。11月4日,以“沪上好物”和“金山研学”为内容的研学活动在田埂上上演,展现乡村振兴的硕果。
◆ 在中华村,读懂中国乡村的“新”与“旧” ◆
“2011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21元,2020年是36631元。”在廊下镇的锦江小楼,当讲解员介绍中华村十多年来的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的德国交换生与大学生们围绕着她,专心致志地倾听。“G5田园五镇”“乡村振兴示范村”……一面面墙,展示着中华村近年来的成长变化。“来中国之前,我曾认为这儿的乡村和城市的差距会很大,但身处实地,发现乡村原来是这样。”交换生Bernhard Claas Muller感慨。
来到党群服务中心,中华村的沙盘模型令交换生们直观地看见乡村的规划:“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村委会,稍远的地方是农科院葡萄基地、绿化基地。”灯光亮起,圈出一个个已进行规划的地块。惊叹之余,出于文化差异,留学生们难以理解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服务中心需要调解村民间的矛盾,并处理各类事务,本质上,这儿就像社区生活的枢纽站。”讲解员以生动的形式进行比喻。
尽管“新”的形式随处可见,但“旧”的痕迹仍在村中存在,土布、莲湘、金山农民画等本土“老”文化收进展馆。桂花飘香间,走进中华村老年活动室,门外,铺设许多健身器材,门内,邻里围聚一桌,一起看着电视剧。“老年人每天都可以来这里,形成社群,这很让人惊喜。在德国,老年人多是通过俱乐部聚集在一起,少有如此的形式。”Bernhard Claas Muller直言。
◆ 在蘑菇小镇,看见农业的“科技范儿” ◆

“这太棒了!”当看见联中蘑菇社的生产车间栽培架上一层层“野蛮生长”的白蘑菇,德国交换生Pauline Sophie Neumann激动地说。她摘下一朵蘑菇,装蘑菇的篮子已变得满满当当。“曾经外国公司长期垄断高端菌种,直到我们研发出‘K6’菌种,产量更高、成本更低。”第四批驻廊下镇中华村挂职第一书记、驻村指导员陈刘栋介绍。从产量稀少,到走上现代化工厂流水线,365日蘑菇产出不停,在党建的引领下,科研发挥着重要力量。
在包装车间,蘑菇根据不同等级,送入人们耳熟能详的盒马、联华等超市,或进行深加工。“以前我觉得蘑菇都是在室外播种,但是原来有固定的生产车间,且是绿色可循环的生产模式,现在的现代农业发展让人震撼。”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张可瑞表示。
为了深度体验乡村生活,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的大学生和留学生们还在溪进农庄进行了田园体验,抓鸡、捞鱼,用灶火做饭。这种乡村经历,也给了他们新奇的体会。“我们希望在研学项目上创新,以新颖的形式,给予参与者更好的参与感受。”陈刘栋解释。
◆ 从沪郊到进博,让世界为“金山味道”驻足 ◆
“村里存在空心化、老龄化,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情况。”陈刘栋直言中华村近年来的难处。面临这一情况,金山研学项目应运而生。区别于都市的繁华,乡村宁静的氛围,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而金山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听音乐喝牛奶长大的“金山蜜桃”、斩获国内11项金奖的葡萄……这些强大的农产品力量,是金山研学项目以“农业”为主线的前提。
许多留学生了解的上海,是游人如织的东方明珠,是灯光如昼的外滩,但这并不是上海的全貌。基层乡村也是上海的一面,“希望让留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其中的思想和情况,也从乡村的发展,更好地理解乡村振兴这一概念。”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