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档案里的金融风云,邢建榕解读近代上海金融史
2025-11-05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时期,上海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金融战,体现了一代银行家的家国情怀,这也是上海逐渐成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内在因素。”上海市档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研究馆员邢建榕在行知读书会上对读者说。他的新作《上海银行家》最近已出版上架。

据悉,近代上海金融档案资料大都集中保存在上海市档案馆,而作为目前权威的档案专家,邢建榕可以接触到第一手史料加以研究。在讲座中,那些尘封的银行档案、书信、地图,在邢建榕口中仿佛重新被唤醒,成为一页页鲜活的城市记忆。读者们既了解了近代金融如何参与塑造社会与文化,也看到了银行家的抉择与担当。

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城市。今天的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但其实早在90多年前,上海已经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和远东金融中心。邢建榕告诉读者,在经济层面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商业和市场带动了社会转型。物质文化的视角很重要,工厂引来大量劳动力,改变城市面貌和社会文化基因。回顾中国百年历史,实业家、金融家极大地助推了中国的现代性转型,他们都是现代化进程的启蒙人物。

而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些银行家和金融家的行为也让今人感佩。“战争是对金融业最严峻的考验,也是银行家精神的试金石。”邢建榕以抗战为背景,讲述了银行家群体在民族危难中的特殊贡献。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金融业面临“撤退还是留守”的两难选择。邢建榕引用著名银行家陈光甫的话,点明当时的共识:“‘保持一分资金,就是为国家增一分元气’,银行家们没有一哄而散,而是制定了‘三分之一撤退、三分之一准备、三分之一留守’的计划,有序将资金、账册向重庆、香港转移,同时维持上海的金融运转。”他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意识,坚持反抗侵略,并与国民政府在新的基础上再次结成联盟,对中国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起到相当的促进作用。

上海银行家以自身能力和资源,奔走于抗战第一线,为国效劳功勋卓著。“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海银行家具有的家国情怀、历史责任感、开拓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是上海最终领先于其他城市,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的内在因素。”邢建榕认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