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志愿时长300+小时,他们如今走进“四叶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他们来自上海大学不同的学院,却怀着同样的初心,在一次次志愿服务中,他们见证城市温度,也成为温度的传递者。在今年上海大学“小叶子”中,有这样一群“爱上志愿服务”的同行者,今天起也将共同奔赴“四叶草”,开启新的志愿服务。
上大法学院2022级本科生罗翼婕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300小时,她的志愿足迹遍布校园内外——参与学院法律援助、社区服务,从环保节、校友会到迎新晚会多次担任主持人。她也会奔赴遥远的地方,从“全国中学生一起云支教”到“上大暑期支教”,用青春助力教育与公益。多样的志愿经历让她在服务中不断成长、坚定初心。“每一次服务,都是能力的考验,也是信念的淬炼。”她这样总结自己的收获。如今,成为进博会“小叶子”是她志愿者生涯的新起点。

罗翼婕
上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24级研究生白晨晖曾经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小梧桐”,驻守桐乡火车站,负责外宾接待与引导。从学习多国语言问候到细致解答与行李协助,他用真诚与微笑搭起跨越语言的桥梁。担任浙江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志愿者负责人时,他带领团队梳理岗位、优化培训,在老师悉心指导下圆满完成任务,也深刻体会到志愿者并非独行,而是团队与师长携手同行的温暖旅程。他说,在进博会上,自己也将以最饱满的热情、最细致的服务,展示上大学子的青春风采。

白晨晖
上大新闻传播学院2025级研究生冯骞在2023年时曾参与四川省艺考志愿服务,作为秘书新媒体组成员,承担宣传撰稿与新媒体运营工作。清晨五点至傍晚六点的高强度连轴运转中,他不仅高效完成宣传任务,还在与优秀学长学姐的交流中,进一步规划大学四年的成长方向与职业目标。那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志愿不仅是付出,更是自我突破与成长的契机。今年,冯骞将以“小叶子”的身份在视频岗位深耕,用镜头记录“小叶子”们的奉献瞬间,展现进博文化的多元魅力。他希望成为进博故事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以影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温度,让世界在光影之间看见上大青年的担当与进博会的独特魅力。

冯骞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家国未来”是上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22级本科生胡忻瑜的志愿初心。三年来,她的身影活跃在校园内外的各个角落:鲁迅故居的讲解现场、顾村公园的樱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幕后、爱心暑托班的课堂……累计491小时的志愿时光,记录着她点滴的付出与成长。从一名参与者到学校青志协宣传部部长,她用镜头记录志愿故事,用文字传递志愿精神,带动更多同学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在校园中薪火相传。如今,她将把这份志愿热忱带向更大的平台。

胡忻瑜
上大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2024级研究生孟文琪将志愿服务的印记带到了文化场馆、线上支教、大型会展及社区公益等多个领域。在高校图书馆和市区博物馆,她锻炼了耐心沟通与专业讲解能力,加深了对公共服务内涵的理解;通过“一起云支教”项目,她提升了线上组织与远程辅导能力,体会到责任与陪伴的重要性;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华为全联接大会等大型活动中,她积累了外场引导与展区协调的实战经验,增强了多元环境下的临场应变与团队协作能力。这些经历塑造了她严谨细致、善于沟通、富有责任感的服务品格。
“进博会舞台将是新的挑战与机遇。”孟文琪说,希望将以往积累的专业服务意识、高效协调能力以及国际化经验全面应用于进博服务,用热情与专业为盛会贡献力量,展现上大学子的卓越风采与青春担当。

孟文琪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