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飞的”离现实还有多远?在进博会现场体验未来低空出行工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视频
想象一下,站在黄山脚下,抬头望着云雾缭绕的山峰。未来,你或许不必再攀爬陡峭的山路,也不用排队乘坐拥挤的缆车,而是直接登上一架电动飞行器,在山间盘旋观光后,稳稳降落在山顶的停机坪上。而价格,可能与缆车相差无几——这样的场景,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汽车及智慧出行展区体验了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倾转旋翼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20 eVTOL。这架能够搭载1名飞行员和4名乘客的飞行器,重约2.6吨,巡航里程可达200公里,未来将服务于低空旅游、城市空中出行等多元场景。
◇ 倾转旋翼技术:让飞行更简单、更经济 ◇
与传统直升机相比,E20 eVTOL采用的倾转旋翼技术优势明显。记者在驾驶舱内体验时发现,舱内未设置脚踏板,控制台中间有两块显示屏,左侧与下方排列着旋钮,整体界面简洁直观。
“这就类似于汽车的自动挡和手动挡的区别。”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品牌总监徐安介绍,E20采用分布式电推进系统,取消了传统直升机复杂的机械传动结构,操作大大简化。“飞行员只需要用双手操纵杆就能完成整个飞行过程,培训周期从传统直升机的数百小时缩短到几十小时。”
此外,地面模拟驾驶操作“就像打游戏一样容易上手”,学习门槛相对较低。传统直升机需要飞行员双脚操纵尾桨、双手控制操纵杆和总距杆,协调操作复杂;而E20取消了脚踏板,将相关功能集成,飞行员可通过更少维度的操作完成起降与姿态调整。不过,真正升空后仍需应对天气、风向、空域等多重变量,对飞行员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仍提出较高要求。
“我们选择电动动力模式,就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全生命周期内的维护成本更低。”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采购经理王含章表示,电动化带来的不仅是操作简化,还有运营成本的大幅降低。无论是维护周期还是单次维护费用,E20都比传统燃油直升机更具性价比。
噪音控制同样是E20的一大亮点。这款飞行器采用大直径、低转速的螺旋桨设计,有效降低桨尖线速度和噪音。“我们在现场试飞时,200多米外几乎听不到声音,噪音降至50多分贝,比传统直升机安静得多。”王含章介绍。
与此同时,E20的产业链协同也在提速。今年进博会上,时的科技首次集中展示了包括大直径五叶螺旋桨、电机、电池电芯、航电飞控系统等核心部件,均来自中国航空工业计算所、孚能科技、恒神股份等国内顶尖企业。这标志着中国eVTOL产业在核心技术自主化与产业链安全性建设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 从景区观光到城市通勤:商业化路径逐步清晰 ◇
对于公众最关心的“何时能坐上、价格是否可负担”,王含章透露,公司计划在2027年完成适航取证,随后逐步开展市场化销售与运营,预计2028年后可能实现规模化应用。据了解,eVTOL要合法“上天运营”,需依次获得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适航证(AC),整个流程通常需要数年时间。
根据相关政策部署,低空经济已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鼓励先在景区、郊区等低风险场景试点运营,逐步拓展至城市空中通勤。E20的首批落地场景或将聚焦旅游观光。据介绍,时的科技已与安徽黄山景区签订战略协议,黄山景区将成为首批交付客户之一。届时,游客可在黄山山脚登机,飞行器环绕山体观光几圈后,垂直降落在山顶停机坪上,实现“十分钟飞越万壑”。
在价格方面,企业预计将电动垂直起降飞行的成本控制在每人每公里3至4元之间。“以从虹桥机场到浦东机场约70公里为例,费用约200元至300元,与打车价格相差不大。未来随着规模化应用推进,价格还将进一步下降。”王含章说。
他表示,当前中国低空经济发展迅速,供应链也在加速国产化,正处于降本增效的关键阶段。“过去许多核心设备依赖进口,但近两年国内供应链发展很快。随着生产规模扩大,成本还会进一步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11月6日,时的科技宣布总部及制造基地落户上海闵行区,将实现研发、制造、适航取证、销售交付等全流程总部化运营。同时,还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工银金融租赁等企业达成合作。其中,工银金融租赁采购100架E20 eVTOL。
据悉,时的科技作为中国倾转旋翼载人eVTOL的代表企业之一,目前已累计完成超1000架次试飞。从展会体验到真正商用,eVTOL仍需跨越适航认证、基础设施建设、空域管理等门槛。这场“打飞的”的未来出行革命,值得期待。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王馨怡/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