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小叶子”星夜奔赴,以青春服务点亮进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当上海这座城市还在夜色中,临港新片区的高校已亮起微光。这群距离国家会展中心最远的“小叶子”,用凌晨的闹钟、星夜的归途,在进博会的舞台上绽放青春光芒。外国来宾们对他们竖起大拇指,感谢他们的帮助,还拍拍他们的肩膀说“Good job”,让他们心中涌起满满的自豪感。
== 晨曦逐光 ==
奔赴岗位的青春序曲
来自上海建桥学院“小叶子”孙晨睎的闹钟在凌晨三点半准时响起,他几乎弹跳起身,又抓过提前挂好的红西装快速换上。作为学校礼宾接待岗负责人,他指尖飞快划过手机屏幕,在岗位群里确认车辆调度信息。“11月5日,因为洲际酒店要求我们6点半前进安检,所以我们清晨4:30就出发了。”
同一时间,同为进博会礼宾接待岗的“小叶子”周慧勇对着化妆镜高效上妆,眉笔在眉峰轻勾,口红选了显精神的红色。谈及如何缩短起床准备时间,她说,“我们的秘诀是‘前移准备’,所有个人物品,如证件、制服和必需品,都会在前一晚精心整理完毕。起床后,我们高效完成洗漱、化妆和发型整理,早餐则安排在车上简单解决。这套流程确保了我们从出发那一刻起,就能以专业、饱满的形象投入服务工作。”
同样把背包和服装提前收拾好的,还有来自上海海事大学的“小叶子”马小涵,为了保持饱满的志愿状态,她抓住路上与间歇时段“补觉”,把碎片时间用来闭目休息,用“任务清单”的方式分配体力,情绪上则用“小目标法”保持专注感,始终以微笑服务。“因为我主要在会议中心引导岗位,我总结出‘三步服务法’,分别是确认诉求、迅速定位和明确指引,保证来宾听得懂、走得对、到得快。”
当天空还未破晓,载着临港“小叶子”的车队已驶离临港,虽然临港距离“四叶草”80多公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奔赴岗位的热忱。
== 岗位筑责 ==
服务盛会的青春答卷
抵达“四叶草”及周边服务点位后,“小叶子”们立刻切换到“战斗模式”,用专业与热情书写志愿服务答卷。
遇到进博会国外来宾咨询路线,“小叶子”顾博文和孙晨睎两人默契配合,用流利外语指引方向。他向记者回忆道,一次换岗后,有外国友人指着他的红西装好奇地询问是否是专业的工作人员,当听到“我们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回答时,对方笑着拍拍他的肩说“Good job”,自豪感瞬间涌上心头。今日上午11点许,他们还会遇到了一位来自摩洛哥的足球运动员,询问烘焙展区的位置,他们熟练地指出最近的路线,让来宾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在宾客所住的酒店通往会展中心的路上,“小叶子”周慧勇总能敏锐发现需要帮助的人,看到携带大件行李的来宾,她会主动上前搭把手。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的来宾,工作证背后的场馆地图与手机翻译软件成了“神器”,确保每一次指引都准确高效。在会议中心里,面对参展者的问路,马小涵展开场馆地图,指尖沿着路线向参展商讲解:“从这个出口右转50米,很快就能到停车场。”
“小叶子”廖依楠来自上海电力大学,负责综合接待岗文创岗位的她为了做好志愿工作,查阅大量官方资料,深入了解徽章设计理念。“很多参展人员对于鎏金流沙徽章很感兴趣,会来询问图案的设计理念。我会告诉参展人员,这些徽章融合诸多进博元素,有可爱的‘进宝’,线条勾勒出国家会展中心‘四叶草’,它是进博会举办地,寓意着汇聚各方机遇,也代表着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在她看来,小小一枚徽章,不仅是纪念品,更是进博会发展历程的见证者,承载着进博会开放、合作、共赢的精神。
在新闻中心安检口,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小叶子”沈韬除了回答参展者的询问,还会主动观察参展者是否需要帮助。今日上午11点,他看到有两个参展商推着装满沉重货物的参展商,卡在小台阶处,于是他和搭档主动走过去,抓着把手发力:“我来帮您一起推。”参展商感谢地说:“太谢谢了,没有你我还得卡半天。”新闻中心二楼,来自上海电机学院的“小叶子”郭亦纯拿着二维码牌子微笑招手:“老师,可以关注网上新闻中心推广进博会记者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下载新闻素材和预约展商活动。”身为人力保障组的“小叶子”徐子懿则穿梭在0米层接驳车点位,每天会去“小叶子”的点位上了解排班情况,是否有需要帮忙协调解决的地方。
从礼宾接待岗的精准调度,到会议中心的清晰指引;从文创岗位的细致讲解,到新闻中心的主动帮助,临港“小叶子”们虽岗位不同,却都以“精益求精”的志愿服务态度,将青春力量注入进博会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用80公里的星夜奔赴,用一次次耐心指引、一回回暖心相助,不仅让“小叶子”成为盛会里亮眼的风景,更以中国青年的担当,向世界传递着开放、友好、温暖的“进博温度”,让青春在服务国家盛会中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