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这个对外大舞台上,上外这些“语言能力者”在行动
2025-11-0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他们是城市推荐官,是非遗传播者,他们也是一群“语言能力者”。在进博会这个对外“大舞台”上,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小叶子”们通过志愿服务,上了一堂“大思政课”。

讲堂传承薪火,进博联通世界

来自上外东方语学院的外教马晓宇老师,今年正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奔赴他的第三次进博会旅程。

从2006年开始学习中文、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留校成为一名阿拉伯语专业的外教,成为“我与上海”的城市推荐官,在与中国文化结缘的二十年间,马晓宇经历了由求知者、播种者到文化传播者的身份转换。

2018年首届进博会盛大开幕,当时的马晓宇因为课业繁忙,只能隔着屏幕关注这场盛会。谁能料到,缘分的种子早已悄悄种下。第六、第七届进博会,他两度以志愿者和文化使者的身份走进场馆,在媒体的邀请下,通过网络向世界介绍进博会上的企业与产品。

在第八届进博会上,马晓宇在继续志愿服务、成为小语种储备志愿者之余,也参与到进博会志愿者启动仪式的宣传片拍摄中。在“小叶子”宣誓上岗仪式上,他透过屏幕,面对着朝气蓬勃的“小叶子”说道:“服务进博,是我与中国最奇妙的缘分。”

在马晓宇眼中,进博会既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扇窗,得以让世界看见中国的开放与包容,让中国感受世界的气象万千;更是文明互鉴的平台,一座联通中外的桥梁。而作为一名语言教师,他也始终相信,语言不只是沟通的工具,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

在课堂上,他带领学生们畅游阿拉伯语的世界;在进博会场馆里,他鼓励每一位“小叶子”用专业能力架起中外交流的通道。他说,每一次翻译,每一次解说,都是在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

指尖传承非遗,青春对话世界

在上外“小叶子”的身份之外,上外2023级西班牙语专业的本科生高子佳还有一个独特的身份——非遗传播者。她曾在西班牙马德里、塞维利亚和巴塞罗那开展过以“松江布”贴画、水族马尾绣等为主题的非遗体验活动。高子佳坚信非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需要被更多人看见、认可并发展下去。而青年是推动非遗与时代潮流结合、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

带着“非遗传播者”的视角服务进博会,高子佳有着独特的观察与体会。她关注到,今年的进博会专门设立了非遗系列文创纪念品,书法、木雕、苏绣、景泰蓝等元素大放异彩。这让她看到,进博会不仅是经济贸易往来的窗口,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契机,进博会的盛况不仅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生动写照。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进博会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国际平台,能让中国故事被更多的人听到。”带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对文化交融的追求,行走在不同的跨文化经历中,高子佳始终强调“双向理解”的重要性。“顺畅的语言沟通是基础,但更深层次的是在了解对方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差异与共性,从而引发文化共鸣。”

多语传递信仰,青春诠释初心

在今年上外的“小叶子”中,有这样一批独特的“一大专岗”志愿者。他们不仅是语言服务的佼佼者,更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来自高级翻译学院2024级英语笔译专业的研究生郭倩妙,正是其中一员。

“接过红色翻译接力棒”,是郭倩妙加入“一大专岗”的初心。在导师的引领下,她深入研习中共一大会址展陈材料的英文翻译,逐渐理解了红色翻译的深刻意义。她希望在这片“初心之地”,用国际化表达传递中国式现代化的信仰与温度。

从九月起,郭倩妙与团队成员接受了系统培训。从线上学习到实地演练,她在中共一大会址的展厅里真正体会到讲解不仅是“说得对”,更是“讲得生动”。面对将厚重党史转化为精准外语讲解的挑战,她以“结构先行”梳理历史脉络,用“故事化表达”赋予历史温度,让宏大叙事通过真实影像与人物细节直抵人心。郭倩妙认为,“一大专岗”实现了国际交流与红色传播的“双向赋能”。进博会不仅是经贸合作的平台,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的窗口。而多语种青年志愿者的参与,为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注入了更多的青春活力。

进博会开幕后,郭倩妙与队友正式上岗。在进博会的国际舞台上,她们正以语言为媒,以信仰为核,让红色历史跨越语言与文化的界限,真正“走向世界、走进人心”。

打破沟通隔阂,展示青年专业

凭借卓越的专业素养与沟通能力,上外志愿者也成为外事服务中不可或缺的桥梁。

俄语专业的林桥牧在协助国家馆运营时,曾遇见因语言障碍而无法顺利领取证件的塔吉克斯坦展商。她主动上前,以流利的俄语耐心解释流程,协助对方完成手续,化解了沟通僵局。在协助俄罗斯馆处理布展突发状况时,对方代表惊喜于她的语言能力,并动情地表示:“感谢中国邀请我们参与这场盛会,我们是永远的伙伴。”这让她深刻体会到,小语种能在关键时刻打破隔阂,汇聚成推动交流的“大能量”。

法语专业的徐楠则在外事接待一线展现了语言的精准力量。在浦东机场接待刚果(布)外宾时,她作为现场唯一法语志愿者,主动引导使馆工作人员完成流程,确保接待工作顺利完成。事后,对方特意发来感谢。徐楠意识到,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语言协助,让外国来宾真切感受到中国“小叶子”的热情与专业。

西班牙语专业的蔡博杰肩负着美大区志愿者组长的责任。他不仅以西语确认材料送达、核查宣传内容,更在发现中国地图缺漏时,第一时间沟通整改,以语言为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从观众到服务者,他深切体会到进博会背后无数人的责任担当,也坚定了持续以专业能力为进博保驾护航的决心。

这些年轻的志愿者用语言消弭隔阂,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青年眼中的开放包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