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法到文化,从科技到创新,进博这些论坛“解码”中国市场
2025-11-0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从司法到文化,从科技到创新,第八届进博会期间举办的各种论坛多视角“解码”中国市场。

数字化、年轻态、新潮流成上海文化品牌新底色

在“品牌,让世界更美好”——中外品牌论坛上,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携手欧莱雅中国策划推出的“美之道——进博‘寻美’”活动正式启动。

活动打造了进博首条以美为主题的探展路线,联动88位优质内容创造者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助力讲好进博美的故事、中国美的故事。活动邀请进博会观众化身“寻美者”,在多元体验中感受美的万千气象。

论坛现场,还发布了2025“中国非遗·进博好物”、2025进博人气“洋土特产”、2025进博十大人气首发、2025进博十大展品等榜单。

佳农鲜果中国区产品总经理郑守辉表示,以“洋土特产”为媒,进博会正架起一座连接世界的桥梁。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兼欧莱雅中国大众化妆品部总经理李琳表示,美不是竞争,而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权利,要付诸行动帮助消费者,去获得拥有美的能力。

论坛发布的《上海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研究报告(2025)》指出,2024年至2025年,以高能级活动为枢纽,上海成功锻造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成为城市形象的闪亮名片与标杆示范。从整体数据来看,高能级会展和文化艺术活动在综合表现力方面占据了榜单前列,成为上海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的压舱石。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国际电影节、豫园灯会等已成功举办多届的标志性项目,凭借其深厚的品牌积淀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在国际舞台上释放着巨大的影响力。

报告显示,数字化、年轻态、新潮流成为上海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的新底色。从诸多短视频内容产品到AIGC赋能的城市形象片,到虚拟体育、电竞游戏,再到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智能交互场景,数字化成为驱动城市文化更新的关键力量。

构建全链条、一站式、国际化法商综合服务生态

作为第八届进博会配套活动,由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仲裁协会主办的第七届上海国际仲裁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主任石宏、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副秘书长Anna Veneziano等专家学者,聚焦“链接亚太 服务全球:国际争议解决机制新进展”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并在专题论坛环节,围绕“数字时代 科技赋能:国际仲裁发展新坐标”议题分享了前沿动态。

此番上海仲裁协会联合上海仲裁机构精心挑选和编写了10个上海国际仲裁典型案例,主要涉及海事海商、股权转让、跨境交易、国际规则适用、仲裁裁决域外承认与执行等领域,为境内外经营主体防范风险、解决争议提供借鉴参考。

论坛上,发布了上海仲裁协会第二批临时仲裁推荐仲裁员。为加强专业化、高水平临时仲裁推荐仲裁员队伍建设,经申请人自荐、相关行业推荐、上海仲裁协会组织评选等程序,遴选出第二批临时仲裁推荐仲裁员,便利临时仲裁案件当事人选择指定。

此外,为构建“全链条、一站式、国际化”的高水平法商综合服务生态,为企业出海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与商业支撑,上海市司法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虹桥商务区管委会、上海市工商联和本市仲裁机构,依托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等,联合发起法商融合助企出海合作倡议。

探讨AI落地健康领域的可行路径

在“未来已来:AI赋能自我健康管理”主题活动中,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中心主任洪亮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已从“辅助科研的工具人”,逐渐转化为普通消费者也能驾驭的“听指挥的Agent”,其价值正从高端科研向日常健康管理场景延伸,普惠价值逐步显现。未来,AI有望实现自主科学探索,达到创新突破和多智能体协作,展现出推动科研效率与实验设计优化的变革性潜力。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最新洞察报告《“脆皮”潮下的健康突围:ACE止脆方案》显示,消费者对AI赋能日常健康管理的期待显著提升,尤其在精准症状认知、成分安全识别、智能用药提醒等主动健康领域需求突出,并且期待AI应用贯穿健康消费全场景。

在圆桌讨论环节,各界专家从消费者需求、市场趋势、技术思考、企业实践等多元角度,共同梳理AI落地健康领域的可行路径。京东健康数字营销负责人范静分享了线上健康消费者面临的产品信息过载、信任担忧以及服务断层等现实挑战,介绍了平台通过打造“AI医生”“AI药师”等AI数字人矩阵,实现精准推荐与高效服务,并计划将AI应用延伸至医生及药师端,以AI数字人串联服务链条,创造更高效、可信的健康消费体验。

从技术层面出发,华东理工大学庄英萍教授认为,当前AI应用深化的关键在于“在线传感技术”的突破。从行业投资视角出发,本草资本合伙人汪晓燕博士提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AI健康项目应聚焦消费者真实需求,兼具技术可行性与商业模式可复制性。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区总经理何勇结合企业实践介绍说,拜耳正通过昆明“黑灯工厂”实现智能制造,并借助中国创新合作中心(CCIP)的技术转化能力,推动从新成分到新工艺的源头创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