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手账、做拼豆,新闻岗的“小叶子”送出记者节祝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殷梓/剪辑
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陈嫣然和吴靓,都是本届进博会新闻中心的“小叶子”。一个做手账,一个拼拼豆,共同汇成进博全景画卷的点点滴滴。值此中国记者节,她们祝愿各位新闻工作者节日快乐,工作顺利,祝进博会越办越好!同时,她们也都是一名未来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她把“进宝梨”带进了进博会

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吴靓,是一名一年级“小叶子”,平时爱好各种手工制作,经常将各种生活中的巧思与灵感通过手工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本次,她将进博会元素融入拼豆爱好,带来了她的小作品——“进宝梨”。
“大约在休息时间花了两小时,使用了十余种颜色的豆子,按照预先设计的草图将一粒粒豆子在格板上有序排列,再经过高温熨烫使豆粒融为一体。”吴靓介绍,作品主体是华理吉祥物“小花梨”,身着进宝熊猫服饰,手持四叶草。在她看来,这一颗颗豆子就像每一名“小叶子”,通过点滴努力和志愿奉献,汇聚成服务进博的全景画卷。
作为“小叶子”的其中一员,吴靓参与新闻中心的志愿工作,也正因这个岗位,让她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许多记者朋友。“我亲眼见证了记者穿梭在各个场馆、争分夺秒捕捉新闻的身影,更能体会到他们用文字和镜头传递进博声音的不易与坚守。我也第一次在进博会见证了合作共赢的磅礴力量,更读懂了责任担当的深刻内涵。”吴靓期盼,进博会能持续架起沟通桥梁、续写开放篇章。
实际上,吴靓还是一名即将前往云南省寻甸县支教的研支团西部计划志愿者,她也将带着这份精神滋养奔赴基层,把在进博会上感受到的责任与热忱,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扎根课堂、关爱学生,让这份传递温暖、勇担使命的精神,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持续延续、绽放光芒。
她用手账记录进博上岗日记

和吴靓一起在新闻中心服务的陈嫣然是一名二年级“小叶子”。从第六届进博会的“小叶子”体验官,到如今第八届进博会投身新闻组服务,重返国展中心,熟悉中更添一份亲切。11月8日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进博会新闻中心有忙碌也有这个节日独有的荣光和光芒,陈嫣然以一名新闻中心的“小叶子”的视角见证记者节。这个场景,亦与她初为学校“小花梨记者团”团长时的记忆有几分重叠,因此完成了一场关于“记录”的接力。
如今,在新闻组,她的核心任务同样是协助推广新闻中心的官方记者平台——通过精准的信息推送与细致的沟通服务,确保每一位中外记者都能高效地获取资讯。“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记录者,不仅是故事的挖掘者,更是传播链条中至关重要的赋能者,为信息的畅通和时代的记录保驾护航。”陈嫣然说。
今年,陈嫣然也通过手账记录了自己的《进博上岗日记》,这是青春志愿服务的私人注脚,有着志愿服务瞬间的点点滴滴,也延续这份“记录者”的荣光。
记录不停,陈嫣然的故事也正继续书写——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她也将在明年前往云南寻甸,从进博现场的记录者与服务者,转身为讲台上的传播者与播种者。“我会继续用我的手账,记录下从国家会展中心到云南山乡的成长轨迹,将进博会上看见的世界,讲给远方的孩子们听。”陈嫣然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殷梓/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