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邂逅进博,旅专的这群“小叶子”实现了传统与世界的双向奔赴
2025-11-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受访者/图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璀璨舞台上,全球经贸成果在此汇聚,多元文明在此交融。来自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三位“小叶子”,带着对中华非遗文化的赤诚热爱,将奉贤滚灯这门承载千年智慧的古老技艺,融入志愿服务的每一个瞬间。他们以青春为笔,以传承为墨,在国际舞台上书写文化交流的动人篇章,让传统非遗在与世界的对话中焕发蓬勃生机。

  ※  非遗课堂播火种,进博舞台话传承  ※  

从校园非遗传承社社长到进博“小叶子”,潘奕的志愿者行囊里,除了必备的服务装备,还悉心藏着一份特殊的“文化信物”——奉贤滚灯,他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志愿服务中焕发新活力。

从大一起,他就带着滚灯走进几十所小学的爱心暑托班,变身为孩子们眼中亲切的“非遗小老师”。初次教学时,孩子们面对纤细的竹篾常常手足无措,竹条在手中打转却难以成型。他便蹲在课桌旁,手把手指导孩子们穿绳、固定,一遍遍示范缠绕技巧,耐心纠正每一个动作细节。

如今站在进博会的场馆里,潘奕的身份从“非遗小老师”转变为服务中外宾客的“小叶子”,但那份以文化为桥的初心始终未改。场馆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用真诚热忱的微笑迎接每一位参观者,用温暖的话语化解陌生感。当外国友人被他志愿包上别致的滚灯挂饰吸引,好奇地驻足询问时,潘奕总会兴致勃勃地为他们讲述这门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从明清时期庙会庆典上的民俗表演,到如今融入现代设计的非遗创新,滚灯的每一道竹篾、每一缕纹样,都藏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吉祥的期许。这一刻,志愿服务与非遗传承悄然相融,他既是传递温暖与便捷的志愿者,更是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小小使者”。

此前的中日交换生交流活动中,他曾现场演示滚灯制作技艺:取出备好的竹篾、丝线,熟练地完成劈篾、打磨、穿绳固定等步骤,原本坚硬的竹材在他手中逐渐弯成圆润的灯架雏形。日本友人们纷纷上手尝试,虽时常因力度不当让竹篾劈裂,或缠绕丝线时打结,但大家兴致不减。他趁机分享滚灯“圆融流转、生生不息”的文化寓意,友人们一边摩挲着亲手制作的简易灯架,一边称赞中国工艺的精巧,还主动聊起日本传统灯笼的民俗用途,语言隔阂在指尖的互动中悄然消融。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信,非遗是跨越国界的“文化桥梁”,而进博会正是让这座桥梁更加宽广的绝佳平台。

  ※  服务先锋传帮带,非遗徽章引共鸣  ※  

作为“二年级小叶子”,吴诗媛早已褪去初涉进博时的青涩,在媒体服务领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第七届进博会的实战经历,让她对建国宾馆分新闻中心的工作流程、物资调配、媒体需求了如指掌。

每日清晨,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她已提前抵达岗位,并非简单清点物资,而是结合前一日发放数据精准预判当天需求,将热门时段的媒体包、文创礼包提前分装完毕,用细致筹备为高效服务奠定基础。

面对来自全球的媒体记者,她总能敏锐捕捉需求痛点,提前制作清晰的指引手册,用流利的表达解答关于班车调度、证件办理、信息咨询等各类问题。在媒体班车停靠点,她不仅主动提供方向指引,更会实时观察车流与人流变化,协助工作人员疏导秩序,确保上下车环节井然有序,用行动诠释“服务无小事”的理念。

作为小组组长,她合理分配组员任务,将自己积累的服务技巧、应急处理经验倾囊相授,手把手指导“一年级小叶子”熟悉岗位流程。当组员因首次面对国际宾客感到紧张时,她会及时沟通安抚;当服务中出现突发状况时,她总能快速协调解决,用沉稳与担当为团队注入信心,让分新闻中心的保障工作如精密钟表般高效运转。

服务间隙,她胸前佩戴的非遗系列徽章常常成为文化交流的“敲门砖”。一次,一位外国记者被徽章上精美的滚灯图案吸引,她立刻抓住这一契机,用流利的英语详细介绍滚灯的历史渊源——从古代庙会的民俗表演到现代非遗舞台的创新呈现,从竹篾编织的精湛工艺到“团圆喜庆”的文化寓意。她还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滚灯表演的精彩视频,灵动流转的灯光、刚柔并济的动作,让外国友人连连赞叹“这是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  创新设计焕活力,专业赋能促交流  ※  

作为学校非遗传承社外联委员,来自旅专的“小叶子”顾文俊秀始终以创新思维为传统滚灯注入时代活力,让这门古老技艺以更轻盈、更有趣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早在寒托班的教学中,她就凭借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知识积累,将“用户体验”思维融入非遗教学。

如今参与进博会志愿服务,她将非遗创新经验与专业知识巧妙结合,为服务工作注入独特亮点。在扬子江酒店分新闻中心整理媒体物资时,她运用设计扭扭棒滚灯积累的色彩搭配经验,按照色彩渐变原理精心摆放茶歇区的点心与饮品,让茶歇区不仅实用,更成为视觉上的“小亮点”;在优化服务流程时,她借鉴专业课程中的动线设计原理,重新规划媒体记者的取证路径,减少折返环节,让取证效率大幅提升。

谈及参与进博会的初心,顾文俊秀珍藏着许多动人瞬间:国际友人举着亲手制作的创意滚灯开心合影的场面,孩子们骄傲地展示五彩缤纷滚灯作品的笑脸,都成为她坚持非遗创新传承的动力。

“会展策划的本质是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而进博会正是这样一个世界级的舞台。”如今,在她的志愿者马甲口袋里,总是装着几个精心制作的迷你扭扭棒滚灯,她亲切地称它们为“非遗盲盒”——看似简单的材料,经过创意编织,就能展现出千变万化的中华之美。这不仅是非遗的创新表达,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她始终认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使命,我们的责任不是简单复制传统,而是用时代的语言和创新方式,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从校园课堂的非遗教学到进博会的国际舞台,旅专的这三位“小叶子”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他们既是保障进博会顺利运转的“螺丝钉”,也用专业与热情完成每一项服务任务;更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让非遗在与世界的碰撞中焕发新生。在进博会这个多元交融的平台上,他们用青春力量证明:传统文化从未过时,当非遗邂逅国际盛会,当年轻一代扛起传承大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全球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更多中国活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