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坚守,最接地气,上理“小叶子”的“最”燃图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第八届进博会11月10日落下帷幕,上海理工大学的“小叶子”们也将从“四叶草”回到校园。今年进博会,他们以N种“最”燃方式,点亮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最能坚守”的“小叶子”
从初出茅庐的志愿新兵,到统筹全局的组长骨干,再到运筹帷幄的长期管理岗核心,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林俊豪是进博“三年级生”,以三年光阴为笔、进博舞台为卷,用超过60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书写了一份关于坚守与成长的答卷。

2023年,作为一年级“小叶子”,林俊豪首次走进了进博会。穿梭在人潮中,他认真完成每一项指引接待任务,在细致的服务里体悟奉献的重量。这段珍贵经历,在他心中深深埋下“持续服务、矢志奉献”的种子。凭借亮眼表现,他获评“第六届进博会杰出志愿者”。卸下志愿马甲,责任未曾褪色,他出任学院团委副书记兼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将进博精神转化为了日常工作的动力。
2024年,林俊豪以组长身份重返“战场”,扛起60余名志愿者的岗位统筹与事务协调重任。深夜对接巡馆计划、反复敲定组员点位、及时化解突发难题,日夜操劳中,“能力越大,责任越重”成为他刻入心底的信念。依托进博会积累的组织经验,他主动搭建校地合作桥梁,牵头与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联合开展“青暖社区”等志愿服务项目,用实际行动延伸志愿价值。这份担当让他于2025年获评校级优秀团员标兵。
2025年,他再次以长期管理岗志愿者的身份服务第八届进博会。自9月起,他便进驻市场监督管理局组,全身心投入筹备。逐馆梳理亮点特色、反复预演嘉宾巡馆路线,凭着烂熟于心的场馆信息成为师生信赖的“活地图”;毫无保留倾授经验,优化排班流程、完善协作机制,化身新任组长的“引路人”。
三届进博,三重身份,见证着林俊豪从参与者到组织者再到传承者的蜕变。“志愿服务教会我责任、协作与感恩。”他这样表示,这场与进博的双向奔赴,或许仍未结束。
还有N个“之最”担当
来自上理管理学院的蒋梦一是这批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小叶子”。尽管面容青涩,但她却很有担当。在会议保障组岗位上,她坚守侧门安检岗位,深知这份工作“贵在细致,也难在突发”。当遇到因注册流程而焦急的外国友人时,这位“05后”女孩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智慧,流利的英语、从容的手势与真诚的微笑,她成功化解了沟通障碍,将一段可能的紧张插曲转变为温暖的进博记忆。

“最接地气”的称号从何而来?上理出版学院秦婧仪的答案是:用脚步说话。身为市场监管岗位的“小叶子”,她以日均三万步的硬核数据,走出了志愿服务的温度与力量。这份“接地气”的背后,是大量不为人知的精密筹备,反复踏勘路线、精准预判时长、对接流程细节。脚步成了流动的坐标,她坚信“主动多走一步,多备一个预案”。
上理沪江学院尤良强(Phyo Thant)的到来,为上海理工大学“小叶子”团队注入了鲜明的国际色彩。作为该校首位外籍志愿者,他不仅是进博会“全球共享”理念的践行者,更是这一理念生动而深刻的诠释。在为进博会服务的过程中,他既因目睹缅甸品牌亮相世界舞台而心生自豪,也在融入上海的过程中,将个人情感深深扎根于这座城市的土壤。

而最“全球通”的“小叶子”当属潘美霖。从杭州亚运会的NOC助理,到上海进博会的“小叶子”,这位来自上理外语学院的研究生,始终站在服务国际盛会的第一线。本科扎实的日语功底与研究生阶段对英语笔译的深造,让她在进博会中游刃有余,为国际来宾提供精准的语言支持。对她而言,从专业的“随队翻译”到全方位的“沟通枢纽”,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用语言传递友好的初心。这段经历让她对志愿服务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一条高效而温暖的“软纽带”,而自己,正是这条纽带上的一位“编织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