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到清晨》青少年心理困境纪录电影导演坦露创作历程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11月13日晚MOVIE MOVIE影城,导演田艳携纪录片《陪你到清晨》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600号画廊官方策展人以及心理咨询师开展对谈,分享首部关于青少年心理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历程。
为何拍摄这部影片?以公开抚平青少年心理问题鸿沟
“希望通过拍摄这部电影做到两件事,一是消除病耻感,回到青少年的个人成长去面对心理疾病这件事。二是汇聚起青少年自救和家庭、社会救助的力量。”提及拍摄初衷,《陪你到清晨》的导演、编剧田艳说,自己曾是一位媒体人,一直希望通过实际行动呼吁社会正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为了拍摄这部影片,她和摄制组耗时六年深度调研,又深入北京安定医院的住院部进行半年跟踪拍摄,累计拍摄了上千小时的素材。
从业10年的心理咨询师李文瑶结合自身经验指出,很少有青少年愿意主动接受心理治疗,更不用说公开自己的就诊报告和过程。这部影片如何能成立甚至公开上映?田艳坦言,影片之所以能上映具有巨大的偶然性,其中运气占了绝大部分。
在拍摄之前,寻找拍摄对象便是一大难题。在六年时间里,田艳和摄制组辗转各地,见过上百名青少年,一直在寻找愿意被拍摄的对象。拍摄过程中仅有十几名孩子愿意被拍摄。这源于她和摄制组与孩子们之间长期建立的信任关系。
尽管部分孩子愿意接受拍摄,但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存在重重顾虑。这使得创作一度陷入窘境。田艳介绍,甚至就在影片完成拍摄后的剪辑过程中,有一位家长最终取消了合作,不愿意将自己孩子就诊的画面公之于众。这部电影最大的挑战是在寻找合适拍摄对象的前提下处理好公开叙事和拍摄伦理之间的关系。事后田艳回想,如果影片主角闭国锦的父亲选择取消合作,影片便会就此搁置,最终也不可能面世。
观影现场,来自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公益社区、学校等领域的从业者相互交流并催生了后续合作的计划。也有部分观众分享了自己曾经与心理疾病抗争的经历。田艳认为,影片公映的效果和她之前的预想一致。这部影片产生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以公开的方式坦露自己的过去,并直面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此才能找到解决该问题的各式各样的办法。
如何寻找解决办法?一位少年的自救之路
这也成为了影片主角闭国锦寻找救赎之路的生动注解。当闭国锦尝试从内打破自己,积极寻找外部帮助,他便展开了属于自己的故事。
影片开头,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全体学生还沉浸在日常的学习氛围中。首都医科大学专家组走进学校打破了沉寂,他们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心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20%的学生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当专家组成员对246名学生进行面诊,被定为极高风险的有61名。
学生闭国锦在筛查系统的结果就是极高危风险,他主动找到专家组,希望能跟随他们去北京接受心理治疗。专家组成员随后与相关老师取得联系,后者对这名学生的印象是“课堂表现一般”“存在感较低”,并未发现明显的心理问题。
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不足和忽视同样体现在家长身上。当闭国锦向父亲提出上述解决方案时,后者表示不理解。尽管专家组成员与之面谈后发现,闭国锦具有很明显的抽动症,但他的父亲最初并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有问题”,更不需要去北京接受住院治疗。在闭国锦的执意坚持之下,他一个人踏上了治疗之路。
经过几个月的临床诊断,闭国锦确认患有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引发的焦虑抑郁。镜头呈现出了这一病症背后的复杂家庭成因——闭国锦父母离异,他从小和父亲、爷爷奶奶生活。但影片不仅仅只诉诸了事由,也呈现他和其他青少年在接受心理治疗的场景,更反映了医患关系中的美好。片中最动人的场景就是在故事最后,小闭与父亲重归于好,再次回归了校园生活,也已经从一位愁眉苦脸的孩子蜕变成了笑容灿烂的少年,而他没有忘记在春节前向他的主治医师问候。
但《陪你到清晨》并没有将镜头定格在此。镜头焦点落在小闭学校的一间教室里。一位负责心理教育的副校长作为人大代表召集全体老师开展调研座谈会。当她提问“有多少老师能够识别学生有抑郁症、焦虑症或者多动症,或者有过识别症状的学习经历”,台下鸦雀无声。她再次提问“在这个情况下,有多少人支持医院有专业人员与学校进行对接的”,全体老师举起手,希望推动医教融合,加强老师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据田艳介绍,今年3月,这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医教融合的议案被纳入全国人大重点建议之一。“如果没有这个人大代表,这个电影可能最后也不成立。”田艳坦言。而在电影定档的同一日,教育部已于10月24日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一条提到推进实施全员育心制度。提升教师“育心”意识和能力,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对学生心理行为偏常的识别和早期干预能力。鼓励有资质的社会力量、专业医疗机构,为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实训提供支持。田静期待,家长、老师、社会组织、相关部门等更多群体能够关注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共同推进政策的落实。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朱彬/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