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正青春!豫园打造全国非遗体验场
2025-11-14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

秋冬时节,上海文昌街转角处的百年银杏再次披上灿烂金装。值此橙黄橘绿之际,“青春造物场”2025豫园城市非遗季于11月14日至12月14日在豫园商城举行。作为上海重要的非遗集聚区,大豫园文化片区汇聚近百项非遗技艺与二十家“中华老字号”,已成为国际游客体验中华文化的必访之地。

这场为期一个月的文化盛宴,以青春化、国际化的创新表达,打破非遗传承的固有印象与时空限制,为全球游客构建一个可感知、可触摸、可沉浸的“中国非遗体验场”,更让一批像道明竹编新生代传承人肖瑶这样的“青春手作人”,走到了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舞台中央。

 青春造物场: 非遗与潮流的跨界融合 

在豫园非遗季的现场,记者看到,“青春”与“非遗”的对话无处不在。中心广场的公共互动区里,一组以银杏叶为造型的竹编装置格外吸睛,不少游客驻足拍照打卡,亲手触摸竹篾的纹理,体验竹编创作的乐趣。这组装置的创作者,正是94年出生的道明竹编新生代传承人肖瑶。

“以前大家对竹编的印象,大多是簸箕、筛子这些传统农具,或是开业花篮、工地安全帽这类实用器物,年轻人很少会主动关注。”肖瑶在现场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说,她的家乡四川成都道明镇是有名的“竹编之乡”,当地几乎人人都会竹编手艺,她家更是三代以竹编为业。但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传统竹编的市场空间不断萎缩,不少手艺人不得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多是妇女和老人,这项古老技艺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困境。

2019年,当了5年护士的肖瑶,在父母的期盼下辞职返乡,接过了家族竹编手艺的接力棒。不同于老一辈手艺人“守着传统做手艺”的思路,学过护理、身边又有设计师爱人的肖瑶,一回来就打定了“创新”的主意。“我爱人是浙江人,之前在宁波的大企业工作,懂设计也懂管理,我们俩搭档,一个负责琢磨新造型,一个负责搭建团队、对接市场,想让竹编以年轻人喜欢的样子‘活’起来。”

此次与豫园非遗季合作的银杏叶竹编装置,便是他们的创新尝试之一。“豫园的银杏是标志性景观,我们把传统竹编技法与银杏元素结合,把原本的‘农具’变成‘打卡装置’,既保留了道明竹编‘立体编织’的核心技艺,又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喜欢拍照分享的习惯。”肖瑶笑着说,为了赶在非遗季开幕前完成这组装置,她和团队在上海熬了整整三天,看到游客们愿意停下来体验、讨论,所有的辛苦也很值得。

除了竹编装置,豫园非遗季还为“青春造物”搭建了更多跨界舞台。首周,非遗季联动国产动画电影《雄狮少年》,将银幕中的醒狮文化搬进豫园,飞檐翘角下,滚灯舞与咏春功夫秀轮番上演,观众既能近距离感受岭南非遗的力量,也能亲手尝试舞狮动作;第二周,“新乐府”音乐厂牌带来西南少数民族非遗舞蹈,原生态“神鸟舞”与电子琵琶、民族说唱碰撞出别样火花,每日的打歌舞教学环节,让游客从“看客”变成“参与者”;11月22日,百年湖心亭将开启《湖心对谈》,非遗制茶大师与青年陶艺师围坐品茶,聊聊年轻人喜欢的“新茶饮”与传统茶艺的融合之道;同步启动的“青年陶者101计划”,则邀请年轻陶艺师展示紫砂壶制作技艺,游客可亲手捏制陶坯,感受“指尖上的非遗”。

到了非遗季的第三、四周,二次元与非遗的碰撞将成为亮点。豫园联动国风游戏《桃源深处有人家》和国漫《狐妖小红娘》,把江西傩戏、汪满田鱼灯等非遗元素搬进现实,游戏角色COSER巡游互动,让年轻人在熟悉的二次元语境中,读懂传统技艺的魅力。

 青春手作人: 扛起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担子 

在豫园非遗季的主题展陈区,松江布艺、拓印、壮锦装饰画、点翠、绒花等非遗手作依次排开,每个展位前都围着不少游客,既有好奇的外国友人,也有带着孩子体验的年轻父母。这些非遗项目的展示者中,像肖瑶这样的“青春手作人”越来越多,他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非遗“活态传播”的推动者。

肖瑶的团队,就是“老手艺+年轻人”的典型代表。“我们团队里,负责设计创新的都是年轻人,有大学生,也有从大厂辞职的设计师,他们懂互联网、懂潮流,能把竹编和卫衣、饰品、家居摆件等结合起来,拓展竹编的应用场景;而负责编织的,大多是道明镇的留守妇女和老手艺人,她们有着几十年的编织经验,能精准把握每一根竹篾的力度。”肖瑶说。

“以前我们做竹编,只能靠线下跑市场,范围局限在四川本地;现在有了小红书、抖音,我们把竹编的制作过程、创新作品拍下来分享,很多人通过线上看到我们,主动邀请我们去北京、上海展示。”肖瑶说,互联网不仅帮她打开了市场,也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可能性。现在,不少懂设计的年轻人成为了团队里的竹编艺术家,“年轻人的加入,能给非遗带来更多新鲜想法,这是传承的关键。”

据统计,今年以来,大豫园文化片区的海外游客访问量持续攀升,非遗手工艺品、老字号美食、传统文化产品成为海外游客的“三大必买品”。在非遗季现场,不少外国游客围着肖瑶的竹编展位,“语言不通没关系,通过手艺就能交流。”肖瑶说,看到外国游客拿着自己做的竹编小物件开心拍照,她更加坚定了“让非遗走向世界”的想法。

 豫园为媒: 打造非遗“青春绽放”的舞台 

从百年银杏下的竹编装置,到二次元与非遗的跨界融合;从“老手艺+年轻人”的团队模式,到互联网赋能下的非遗传播,2025豫园城市非遗季,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传统技艺的“青春”,需要合适的舞台来绽放。而大豫园文化片区,正是这样一个舞台。

作为上海的文商旅地标,大豫园文化片区本身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百项非遗技艺、二十家中华老字号在此汇聚,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土壤”。此次非遗季,豫园没有把非遗“束之高阁”,而是以“青春造物场”为核心,从年轻人的兴趣出发,打造了一系列可看、可玩、可体验的活动,让非遗真正“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我们希望通过非遗季,打破大家对非遗老旧、小众的印象,让更多年轻人看到非遗的魅力,也让像肖瑶这样的青年传承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豫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豫园还将继续搭建非遗与青春、非遗与世界的交流平台。

就像肖瑶在采访中说的:“非遗的传承,不是‘守着老样子’,而是‘带着老手艺,跟上新潮流’。”在豫园这个“全国非遗体验场”,越来越多的青春手作人正在崛起,他们用创新的思维、年轻的表达,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非遗正青春”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相关新闻】黄浦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圆满落幕

记者另外获悉,11月15日,“非遗新体验·乐享新生活”——2025年黄浦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正式收官。为期一个月的系列活动走进社区和商圈,为市民带来丰富的非遗体验。系列活动突破传统模式,将非遗深度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使之成为市民可观赏、可感受、可品尝、可亲手触摸的日常风景,进一步实现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美好交融。活动期间举办各类非遗展示、传习活动18场,参与市民约2500人次,非遗产品销售额近万元。

在社区之中,非遗以温暖而深入的方式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精彩的非遗展演在小东门街道、淮海街道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生动上演,吸引众多居民驻足欣赏,其间穿插的非遗知识问答不仅妙趣横生,更引导观众在互动中加深对黄浦非遗的理解,了解其独特的价值和底蕴。盘扣制作、扭扭棒、和合香制作、香囊制作等一系列非遗体验课程备受市民青睐,大家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亲手组合材料、学习技艺,沉浸于创作的每一个步骤,深刻感悟到传统手艺所蕴含的匠心与温度。

此次活动结合秋冬时令,特别安排了非遗中医义诊进社区活动,为社区注入暖暖的关怀。来自童涵春堂、施氏伤科、陆氏针灸等7个非遗项目的中医专家走进小东门街道、大同居委等社区,将源远流长的养生智慧转化为切实的健康服务,让居民在交流与问诊中,真切感受到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而在繁华商圈,非遗则以更富展示性与参与感的方式焕发活力。日月光中心广场开放区域内的非遗展演吸引了往来行人纷纷驻足,技艺精湛的展示赢得阵阵喝彩,让市民在休闲购物之余,近距离体味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热闹的非遗主题市集上,黄浦的特色非遗美食、精致的非遗文创和手工艺品汇聚一堂,人气十足。市民们边逛边玩,或驻足品尝,或好奇端详,或动手体验,真正享受了一场从舌尖到指尖的非遗之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