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打造“活着的遗产”,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跨省市协同有新进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位于浦东新区的新场古镇作为上海唯一代表,与江浙12个古镇携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1月14日,在新场古镇举办的“2025第二届‘江海之间’——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浦东研讨会”上,记者了解到,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古镇保护呈现焕新成果,申遗跨省市协同取得重要进展。
◆ “微更新”激活历史肌理 ◆
新场古镇,成陆于唐,建镇于宋,兴盛于元明,是浦东规模最大、历史遗产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是近代上海城镇演变的缩影,是上海浦东原住民真实生活画卷。
研讨会上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场古镇以“申遗”和“城市有机更新”为契机,今年,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又以“五大焕新”全面提升古镇保护和活化利用能级。
记者了解到,今年8月,精心编撰的《“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评估文本》已上报国家文物局,联合申遗正式纳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要事项,跨省市协同取得重要进展。对标《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任务清单》,明确7大类任务、19项指标和32个项目,年内可完成22项,完成率65.6%,10项确保在2026年底基本完成。同时开展遗产价值研究,形成了30万字系统性研究成果。
聚焦焕新古镇风貌,浦东持续推动新场古镇遗产保护和景观优化协同提升。坚持“保护第一、最小干预”原则,以“微更新”激活历史肌理,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和古镇更新,让老宅民居既存古韵又展新颜。原址恢复后市河后花园,重现新场古镇“前店中宅、跨河为园”的特色布局。持续推进大本堂、庆祉堂等文物建筑的保护性修缮。完成3000余米河街沿线立面的风貌修缮,保留“十字街”“井字河道”的水乡格局。
同时通过推进微空间、重点路段、重点片区的综合整治,打造28处、8000平方米口袋公园和景观小品等点位。完成石笋街、牌楼路道路主体整治,洪西街、新场大街中段启动施工,广济桥、南山坊等片区完成风貌提升。持续推进古镇景观照明建设,全面点亮古镇核心区河街主要景观,释放夜游经济潜能。深挖古镇海滨盐文化、浦东派琵琶等文化特色,联动迪士尼等国际IP,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打造“非遗数字展”“盐田光影秀”等沉浸式文旅新场景,让千年古镇对话现代科技。

◆ 数字化保护古镇 ◆
研讨会上还发布了两项阶段性成果。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形成的《新场古镇历史研究成果》,围绕数据库建设、自然生态与环境演变、盐业兴衰、移民与家族、民间信仰等专题,系统梳理新场古镇的历史沿革、空间格局与人水关系演进,提炼“水系—聚落—生产生活方式”的价值脉络,为遗产突出普遍价值(OUV)论证、边界与缓冲区划定、属性—要素名录完善等提供权威史料与学术支撑。
由上海交通大学建筑遗产中心完成的《新场古镇数字化保护成果》,围绕数字档案建库、三维测绘建模与动态监测等开展集成应用,构建“一张图、一套数”的基础底座,显著提升遗产要素识别、状态评估与风险预警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将数字化手段前移至建筑遗产的应急抢险与修缮保护全流程,基于全面无损检测实现“先诊断、后干预”的科学处置,为科学决策与公众展示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副院长、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遗产保护也是与时俱进的,需要跟新的技术手段紧密结合,比如整个遗产地历史建筑的数字化建模,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平台的建设等。“未来可能还要基于这些数字孪生的三维数字去做古镇的预防性保护,提高遗产地的安全性。”他表示。
在曹永康看来,新场镇的完整性、真实性都是这一古镇的特色,尤其是至今仍有大量原住民居住,使得这个江南水乡的古镇充满了烟火气的魅力。“世界遗产中有一个标准就是要延续原来的生产生活,我们叫作活态保护、活态传承。”
◆ 联合申遗协同发展 ◆
为了给古镇申遗进一步提供智力支撑,新场镇还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开展镇校合作,在研讨会现场举办镇校合作揭牌仪式。
会议期间,沪苏浙三地围绕协同治理形成阶段性安排,包括建立跨区域联席会议与日常联络机制,明确年度工作清单与时间节点;共同推进重点课题与示范项目,开展联合普查、联合修缮、联合展示;建设联合数据库与共享工作格局。
来自全国的专家也对联合申遗提出建议。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董卫告诉记者,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已经持续很多年了,目前,水乡古镇的规模在扩大,申遗理念也在不断深化。目前除了上海的新场古镇,还有江苏的黎里古镇、同里古镇、震泽古镇、甪直古镇、周庄古镇、锦溪古镇、沙溪古镇、惠山古镇、焦溪古镇,浙江的乌镇、西塘古镇、新市古镇等12个古镇正在联合申遗。
董卫表示,江南水乡古镇的申遗除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以外,还应该增加它的科学价值。像江南地区的地质生成,从全世界的地质史来讲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差不多30亿年前的隆起过程,慢慢奠定了之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基础。正是因为这样的地质条件,为今天江南古镇群的发展造就了一个非常好的自然环境。
“中国已经有60个世界遗产了,你不能只老是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在世界遗产标准的框架下,中国也可以提出来一些新的概念。”他认为,对于江南水乡古镇的联合申遗,可以从单一的文化景观的角度发展成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方向。“这在国内和国际上都还没有先例,我觉得可以进行创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







